[태그:] 彼此接纳

  • 彼此接纳—张大卫牧师

    1. 教会内部的多元观点与使徒“不要批评弟兄”的劝勉 罗马书第14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文段落,它以十分实际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基督的群体中,当信徒们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时,究竟应当如何生活。保罗在罗马教会的背景下提出了“不要彼此批评,而要在主里彼此接纳”的基调信息。特别是在本章(14:1-12)里,他劝勉信徒“不要批评那软弱的弟兄”,这既是为了克服初代教会内部冲突所给予的使徒性智慧与爱心的教导,同时也是历代教会一直反复强调的重要主题;如今,这一教训在当代教会中同样适用。张大卫牧师也以保罗的教导为根基,多次强调教会内外各种冲突都应当用福音精神去化解。现代教会虽然常常口口声声谈“合一”,却仍难免经历各式大大小小的纷争。在这种情形下,“彼此不批评而接纳对方”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课题。 保罗在罗马教会内部明确指出了两个群体:一个是“软弱的人”,另一个是“刚强的人”。他并没有用“犹太裔信徒”和“外邦裔信徒”这样的民族区分来称呼他们,而是按照信心的程度,称前者为“软弱的人”,后者为“刚强的人”。那些被称为软弱的,即“信心软弱的人”,是严守律法或食品规条的人;相反地,被称为刚强的人,则是在福音的自由里能够更广泛地享受,不被某些饮食规条或特定节日的区别所捆绑。两者之间的冲突,最初就源自“吃的事”以及“如何守节期”的问题。出身犹太背景的信徒因为要遵守洁净条例,拒绝吃某些他们认为不洁净的肉,过着严谨的生活方式,保罗将他们视为“软弱者”。而出身于外邦的信徒们则不在意是否曾是祭祀偶像的食物,甚至也可以吃猪肉等各类食品,自由度更高。保罗将这样的群体视为“刚强者”。 然而,在这背后,保罗蕴含了他深邃的神学思考。保罗多次强调:在享受自由的同时,若不顾及他人的良心或信心,那么这种自由反倒会成为罪。这与张大卫牧师所传扬的福音精神十分契合。福音确实给予我们“自由”的奇妙礼物,但这自由需要透过爱而加以限制;若为了他人的益处,我们也要学会在必要时节制自己的自由。最终,保罗指示“刚强者”和“软弱者”都不要只坚持“自己对”,而是要在理解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一同建造基督的身体。这才是真正所有信徒所应当追求的福音性合一的图景。 在罗马书14章1节,保罗说:“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可意译为“不要因为他的见解而批评他”)。这是在教会内部发生冲突时,保罗对“刚强者”所提出的直接教导。他在14章2节继续解释道:“有人信什么都可以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他看到了双方并存的现实,并在第6节指出:关键是这两类人都是“为主”而行:吃的人是为主而吃,不吃的人是为主而不吃。也就是说,是否遵守某些饮食规条或节日,并不能成为衡量信仰本质的绝对标准。保守传统有时会认定“只有自己才是在坚守真正的信仰”,而自由派传统又常常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在福音中享受真正正确的自由”。保罗却提醒我们:倘若双方都承认自己的行动是“为主”,那就不可轻易判断对错。到底谁才更“强”,谁更“弱”,唯有主才能完全鉴别。正如保罗在第4节所质问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的仆人呢?”我们都是主的仆人,仆人岂能彼此审判? 张大卫牧师也在许多讲道及演讲中反复强调,“唯有上帝才是审判者”。一旦教会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谁对、谁信心更好”,便会偏离福音的本质。只有当我们用接纳代替批评,用爱代替猜疑时,教会中才会真正充满“和平、喜乐与公义”。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7:1-2)这句教训,同样成为教会内部化解冲突的核心准则。在这一准则中,保罗劝勉信徒们要“一切都在主里行事”,且要谨防因自己的自由或行为而使弟兄跌倒。尤其在哥林多前书第8章与第10章,保罗反复论及“食物是否是从偶像祭祀而来”等类似问题,他视“自己是否享有自由”远不及“弟兄的信心会否被损害”更为重要。与其在基督的群体中制造纷争,不如求和睦、行爱心,这才是应当做的选择。 若将这一教训应用到当今教会,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就浮现出来:比如敬拜音乐风格的差异、洗礼与圣餐礼的具体形式、对某些节日守与不守的争议等等。很多时候,这些都属于“adiaphora”(中性之事),即无法绝对断定为对或错的领域。保罗提醒教会,应当先思考:“在上帝的眼中,这是否涉及信仰核心?”如果不牵涉到永生或赦罪这样核心的福音教义,那么就当彼此尊重、彼此接纳。并且,若这些差异会让某些人“起疑惑”或“信心动摇”,刚强的那一方则应该甘心放下自己的自由。真正能结出“和睦与造就”的果实,就来自于“不批评弟兄”的心态。如果有人对某些事情心存疑惑或不安,若我们还带着轻蔑或指责的态度看待他们,反而会破坏教会的合一。保罗在14章8节通过“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也是为主而死”这一宣告,再次阐明:我们全都是在上帝手中被托付的仆人,无论如何,不可彼此蔑视或轻易论断。 由此可见,罗马书14章1-12节里所展现的保罗教导,以及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对弟兄“拉加”(意为“无用的人”)的严厉训诫(太5:22)、“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7:1-2)的教导,都是教会必须遵守的基石。张大卫牧师也在多次讲道中指出:若教会内“论断与批评”的文化一直存在,则任何革新或复兴都难以指望。他号召信徒铭记主耶稣对我们的接纳之爱,并实践“和睦”,因为一个缺乏爱与和睦的环境往往意味着信仰本质已经被稀释。他也多次强调:教会并不容易被外部的逼迫或打压所摧毁,却很容易在内部的相互论断与分裂中自行倒塌。保罗与张大卫牧师的信息在此不谋而合。 罗马书14章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教会要包容多少不同的传统与文化。犹太人或许会看重自己民族的节期,而外邦人看重自己文化中的日子。但保罗并不刻意偏向某一方,反而提供了能够包容双方的视角:“守日的人是为主守;不守日的人也是为主不守。”(参罗14:6)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守与不守”,而在于“为了谁”。教会必须以宽广的心去接纳这种多元性,同时又要持定“唯一的福音”,在爱里实现真正的合一。这并非彼此批评或轻视,而是互相认识到对方的不足并一同前行,这正是上帝国度的缩影。 2. 为不使弟兄跌倒所应当付诸的信仰实践与爱的限制 在罗马书14章13-23节中,保罗强调的第二个要点是“不让弟兄绊倒”。14章1-12节提到要“彼此接纳、不彼此批评”,在13-23节则更加具体地告诉我们:当我行使某种自由时,是否会成为他人信仰的绊脚石?保罗在14章13节说:“你们不要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也就是说,即使某些行为在我看来并无问题,但如果对他人造成损害,我们仍要谨慎,甚至愿意放下自己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爱心。 这里保罗提到的重要概念之一,便是“adiaphora”。这是指某种行为并不在“绝对善或绝对恶”的范畴里,而是一种价值中立的事情。在教会历史上,信徒们对于礼拜形式、音乐风格、着装规范、文化习俗等无数问题都有过争论。有些传统强调严格、有些传统强调自由,他们其实都在追求福音的价值,只是方法不同。在这一点上,保罗教导说:“我凭着主耶稣确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在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罗14:14)也就是说,吃某种食物本身并不是罪,可若有人将其看成罪,而我们还非要迫使他接受、或嘲讽他的想法,就等于是犯罪。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这一段时,常常引用“爱会限制自由”这一主题。对某些人而言,某种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可能成为良心上的绊脚石。在爱中行事的人,不会用“这事本来没问题,大家一起随便享用就好”去强迫别人;相反,他会说:“如果对方真的感到不安或有所排斥,我宁愿放下这方面的自由来体恤他。”在哥林多前书第8章,保罗甚至说:“若我若叫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林前8:13)这看似极端,但却反映了保罗所领会的福音性自治:福音不是教我们将“个人自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是教我们“更看重如何保全弟兄的信心”。若某种权利或自由会损害弟兄的信心,保罗宁愿放弃。 在罗马书14章15节,保罗也提到:“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就不是按着爱行事。”接着说:“不要用你的食物使那为基督死的人沉沦。”这段话充分展现了这一真理:过度坚持“我喜好什么、我想做什么”,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和良心,会导致“基督用生命换回的弟兄因我们而灭亡”。让弟兄跌倒,与使基督的牺牲成为徒然,几乎没有区别。所以在教会中,“刚强”的人更当顾及“软弱”的人的需要。保罗将“刚强”并非理解为“更属灵”,而是指“在福音自由的运用上更宽广”。但这自由不可滥用。例如,当有人认为“不能吃猪肉”,我们不可强迫他“这是没有罪的,你就吃吧”,否则这就可能成为让他跌倒的绊脚石。真正的爱从“先察觉对方的感受”并“帮助他坚固信心”开始。 那在当代教会又该如何应用?教会中总有不同的喜好、性格、信仰背景。对某些人来说,某种敬拜形式或文化表达方式并无任何不妥;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可能引发强烈不适感。虽然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在“为主”而行动,但冲突还是随时可能产生。在这种状况下,“为了教会的秩序与和睦,是否愿意限制自己的自由?”就成为了极其重要的问题。保罗在罗马书14章19节说:“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换言之,信徒要努力寻求能带来和睦、彼此造就的途径,而非挑起争端。教会的本质是为了扩展神的国度,成为一个身体一起服事,而不应在“吃什么、喝什么”之类的问题上自相纷争。 “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这句话可谓直指问题核心:若教会因吃喝或节期等次要问题而失去合一,就违背了神国“公义、和平、喜乐”的本质。张大卫牧师在此常常强调“我们当追求的是真正的‘沙龙’(shalom)”。上帝国度的本质就是公义、和平和喜乐,若教会内部因饮食习惯或制度争吵不休,彼此埋怨、批判,就已远离神的国度本性。因此,保罗在罗马书14章反复强调,即使我们所行之事在本质上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有可能让某些弟兄绊倒,就要谨慎处理。救恩核心并不在“吃与不吃”上,爱才是超越一切知识的高峰。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言:“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是造就人。”(林前10:23)这真理值得我们时刻谨记。 特别是14章20-21节里,保罗说:“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借此保罗明确指出:基督徒的自由本身是好的,但还有更高的善——“弟兄的救恩和喜乐”。为此,保罗鼓励那些“刚强”的人若必要,可以暂时放弃自己享有的自由。最后在14章23节总结道:“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保罗强调了“信心”与“良心”的关键地位。既要顾及自己行事时有没有良心不安,也要顾及他人的良心是否因此受损。若别人的信心因此受挫,我们就当停下来。基督的爱不仅是个人的,也应当用来建造整个教会群体。 这种爱与责任,是教会特有的伦理实践。世人或许会说:“我为何要顾及别人?各管各的好了。”但教会却宣告:“圣徒不止是为自己而活,也当彼此守望。”张大卫牧师在很多演讲中把这称为“十字架群体意识”。耶稣基督因为爱我们,甘愿舍己牺牲;同样,教会若牢记这份爱,就应当体现出愿意为彼此付出、甚至让自己受损也要帮助对方的精神。尤其在初代教会中,外邦文化与旧约律法之间冲突很大,这正是当代处于多元文化时代的教会可以学习的案例:当教会中交织着不同的灵命层次、文化背景和宗派传统,我们仍要彼此接纳,并在追求福音本质的同时共同成长。此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爱而限制自由”的态度。 3. 倡导群体性的服事,并用宽广胸怀接纳外邦人的最后劝勉 罗马书15章1-13节可以视为保罗对第14章主题的进一步延展。15章1节写道:“我们坚固的人,应当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这是“彼此担当重担”的呼召,也是在教导基督的爱如何具体地转化为相互服事。为打破教会中因文化或传统差异而产生的相互怀疑、批评和排斥,保罗明确表示,要“彼此帮助、彼此建立”。张大卫牧师也始终强调:优先去照顾“软弱者”是教会与世俗截然不同的特质;若教会开始排斥或定罪软弱者,那么基督的教训就彻底失色了。耶稣尚且不求自己的益处,甘愿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我们岂能不效法祂,付出爱心去造就别人呢?这是保罗神学的根基所在。 在15章4节以后,保罗论及:“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接着在5-6节说:“但愿赐忍耐安慰的上帝,使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一心一口荣耀上帝——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此处可见保罗渴望教会能够“同心合意、一口同声”地赞美上帝,即便在分歧与冲突并存之时,也依然能合一地赞美神,这是初代教会的目标,也是现代教会共同的热切期望。保罗的祷告跨越时空,成为所有时代教会的愿景。 15章7节之后关于“用宽广的心接纳外邦人”的教导,则可视为保罗在此段劝勉中的结论:“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于上帝。”(罗15:7)当时教会内部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冲突。犹太人自恃自己承受了律法的传统,认为自己是“选民”;而外邦人则对律法传统心存排斥,认为那是“不必要的束缚”。这是保罗在其事工期间屡次遇到的实际冲突,也是初代教会普遍的重大议题。即便如此,保罗还是不断地在以弗所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等多封书信中强调:“如今不再有分别,你们在基督里都成为新造的人。”在罗马书中也是同样的话题:不要否定外邦人,也不要弃绝犹太人,而是彼此敞开心怀,互相接纳。 这背后,体现了保罗对旧约应许及其成全的神学理解。先知们曾经预言:神的荣耀不止停留在以色列境内,而要扩展到地极。藉由耶稣基督,这应许得以成全——神的救恩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而是要临到外邦人。因此,保罗引用了多处旧约经文(诗篇、申命记、以赛亚书等),阐明“犹太人和外邦人一同得救,是神的计划”,从而说明教会不要排外,而应当让福音广传、使各民各族都因基督同得荣耀。保罗说:“但愿那赐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和平安充满你们,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15:13)这番话表明,福音不只是个人层面的,更是关乎教会整体、甚至影响全世界的盼望。若要让这盼望延伸至万邦,教会就必须具备“敞开大门接纳他人”的度量。 张大卫牧师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当代教会应当具有的责任:教会理应成为一个能容纳不同种族、语言和文化的地方。若教会只用某种特定文化或民族或社会阶层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便会阻碍福音“合一”与“包容”的大能。故此,牧师常常提醒教会去思考:“即便让我们感到不便或有冲突,也能否为使别人得益处而努力呢?”这与保罗在15章2节所言“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被建立德行”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假如外邦文化背景的信徒涌入教会时,本地信徒可能会对他们的语言或习惯感到陌生;反过来,那些外邦文化背景的信徒也会觉得传统教会的规矩很难适应。但教会必须要做的,是在基督里将二者合一,彼此接纳,视为同属一个身体。 罗马书15章的讯息,也可谓贯穿保罗书信整体的核心主题之一:福音的普世性。福音是向全世界宣告神的恩典,过去被割裂的“我与他”“犹太人与外邦人”“刚强者与软弱者”“保守与进步”都要在基督里联结成“一”。这并不是只追求外在形式上的统一,而是让我们真正将对方视为同为弟兄姊妹,尊重彼此的不同,并建造一个“同作一体”的合一群体。保罗深知,这种合一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肯定会出现摩擦与冲突。然而,只要让福音之光照耀这些争端,教会便能在过程中日益成熟,见证真正的合一。 张大卫牧师经常引用耶稣在约翰福音17章的“大祭司祷告”来诠释这一点。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前夜,祂恳切地祷告:“父啊,求你使他们合而为一,正如你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一样。”(参约17:21)若教会真的摆脱了彼此的分争和对立,而能反映出这种“合而为一”的景象,世人将会因此将荣耀归给神。相反,若教会始终陷于内部的论断与分裂中,世人就会质疑并讥讽:“你们自己尚且不能合一,又怎样传讲福音?”保罗在罗马书14章16节警戒信徒:“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换言之,我们不要给教会外的人提供批评教会的口实。这在两千年前已是当务之急,放在今天依然亟待我们警醒。 总而言之,保罗在罗马书14-15章所展开的教导,对于当今教会仍是至关重要的指引。首先,对于教会内部因不同信仰背景或文化而产生的分歧,保罗劝戒:“不要彼此批评,刚强者不可轻视软弱者,软弱者也不可猜疑刚强者。”其次,基督徒虽享有“自由”,却要在必要时为爱而有所节制,免得他人的信心受损,自己就不再行在爱里。第三,教会应当效法基督的谦卑与牺牲,彼此背负对方的软弱,并进一步以广阔的胸襟接纳外邦人,如此才能彰显神的荣耀。张大卫牧师将这些视为“超越时代的福音根基”,并认为这是教会不断革新、回归本质时必须反复思考的重大课题。 从这些教导中我们也可想象,罗马书14-15章中所描绘的教会图景,仿佛一片宽广的草原,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其中和谐共存。狮子虽是猛兽,但若自身受内在病痛摧残,也无力捕猎。同理,教会并非只会被外部逼迫或攻击打倒,更多时候是被内部的冲突与批评所瓦解。故此,当我们面对“与我不同”的人,或“看起来软弱”的人,不要论断或排斥,反而要选择保护、扶持彼此,如此才能保证教会健康运行。“公义、和平、喜乐”也会在其中扎根。这样的教会,正是上帝乐意透过它,将福音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器皿。 张大卫牧师常在讲道中举一个家庭的例子:当孩子们彼此争吵时,父母会介入调停,因为两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父母不会只偏袒一方,而是希望兄弟姐妹能彼此和解、彼此理解。教会也是如此:神对我们所有人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女,岂可彼此批评或轻视?务要彼此尊重。”这样的实践正是效法主耶稣的生命,归荣耀给神。当我们把罗马书14章和15章的原则超越“饮食规条、节期守护”这些层面,放到如今教会中仍数不胜数的宗派之争、文化冲突、世代差异等问题上时,我们就会发现,这并非过时的古代训示,而恰恰是当下更迫切需要遵循的生命法则。“彼此接纳”的保罗命令在现代依然大有必要。 最后在罗马书15章13节,保罗祝愿说:“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和平安充满你们,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基督徒的人生并非逃避冲突,也并非一味妥协,而是在福音大能里去化解、融汇各种冲突,最终收获丰盛的喜乐与平安。若教会失去了这份喜乐和平安,多半是因为在内部潜藏着“批评、猜疑、轻视”的文化。反之,当我们认真践行保罗的劝诫,践行张大卫牧师所反复宣讲的“彼此相爱、互相接纳”,教会就会真正活出“多元统一”(unity in diversity)的魅力。这样的教会必然能够激发世人对神的敬畏与赞美,也会使失丧的人重拾希望、谦卑在福音面前。因为教会若不追求自我实现,而是甘心放下自己的自由去成全他人,那么世人会在教会里看见和好与医治之光。 无论是两千年前保罗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当下的处境,福音的核心要求始终如一:不要批评弟兄,而要彼此接纳;在享受自由之时,也要用爱心防止他人跌倒;更当顾念软弱者,接纳外邦客旅,这样才能体现出教会与世俗截然不同的神圣。在“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审判台前”(罗14:10)的警示下,真正让教会尝到“公义、和平与喜乐”的,并不是选择分裂和论断,而是选择彼此接纳,并共同享受福音带来的喜乐。当我们循着保罗与张大卫牧师的教导,努力活出彼此相爱、互相接纳的见证时,教会便能包容形形色色的传统与文化,在多元中达成合一。如此,世人便会因教会的荣美,归荣耀给神,更多的失丧之人也会在福音前屈膝投靠。若教会能够忍痛限制自身的自由,从而建立起彼此成全的关系,那么世界就会透过教会,看见那真正的和解与医治之光。 综上所述,罗马书14-15章为教会应当何等面貌、信徒彼此应当如何相处提供了一个永恒的范式:当“软弱者”与“刚强者”之间存在差异时,要超越这种差异,同行于主所赐的道路。保罗通过此段经文再次强调,比起任何理论化的教义,福音之爱的实践更为关键。当我们摒弃批评与轻视,选择接纳与相爱时,就会带来教会内部的“沙龙”。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活出基督借十字架成就的和睦,让上帝的拯救既临到犹太人,也同样临到外邦人。对当今的教会而言,当务之急正是恢复这样的“彼此接纳”和“和睦”。张大卫牧师在各处也反复印证:这是福音的中心,更是所有事工的起点与终点。 因此,从罗马书14章“不要彼此批评,要在主里彼此接纳”的大原则,到14章后段“不可叫弟兄绊倒”的具体劝诫,再到15章延伸出“服事软弱者、敞开怀抱接纳外邦人”的终极呼吁,都是教会共同体不可忽略的生命态度。信仰生活里,冲突不可避免,但福音精神绝不支持彼此削弱、相互对立;相反,它指引我们建立一个彼此服事、彼此成全的关系网络。这也是新约圣经多处描绘的教会原本的样式。我们若铭记保罗的教导,并让其在当代重现其影响力,相信教会在面对当今的多元与冲突时,定能在主里达成美好的合一。透过这样的实践,连外邦人也会“看见神真在你们中间”,不由自主地归荣耀给神。当教会不再仅仅追求个人的目标,而是甘心为成全彼此的信心而节制自己的自由,世界便可因教会而看见和睦与医治的曙光。 正如2000年前保罗所处境遇与我们如今的差异虽大,但福音所要求的根本精神始终如一:用接纳代替论断;在享受自由时,不妨碍他人;更要关怀软弱,并接纳外人。这才是真正“分辨我们都要站在神面前”的生活态度。唯有在彼此接纳、共享福音之喜乐时,教会才能真正经历“公义、和平与喜乐”。这也是张大卫牧师在众多讲道与教导里反复提及的核心重点:当教会实践彼此接纳时,福音才会透过教会在世上大放光芒。愿我们都能时刻谨记并活出这一宝贵真理。阿们。 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