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태그:] 张大卫牧师

  • 都成了 – 张大卫牧师

    小主题 1. 在十字架的绝望中宣告的“都成了”的意义 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后所说的一句话——“都成了”(约19:30),在希腊原文中是“τετέλεσται(Tetelestai)”。这一词语在原文中带有“完全付清”、“所有事情都已圆满完成”的含义。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最终的宣告正是彰显基督教福音核心的最伟大的救恩宣告。对一般人而言,看到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情形,会觉得这是一个失败与绝望的时刻:因为耶稣被罗马政府以极度羞辱的刑罚处死,而门徒们更是在绝望中四散。然而,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者——使徒约翰所见证,这一看似残酷而悲怆的死亡之地,反而成为了宇宙性救恩得以成就的场所。 1) 十字架在人眼中与在神眼中的视角差异 在世人的眼中,十字架上的耶稣似乎已然无能为力:当时的宗教领袖、政治权力者都嘲讽祂;门徒也大多陷入惶恐或逃离的状态。十字架作为一种最羞辱、最痛苦的刑罚,本应仅加之于奴隶或重大罪犯身上。耶稣却在这最悲惨的刑具上度过最后几小时,以至肉体与精神都承受了极限的摧残。于是,无论是犹太群体还是罗马士兵,许多人都认定这是对耶稣“失败与结束”的宣判。 然而在神的永恒计划中,这个看似彻底的失败,实际上是神计划的圆满完成。约翰福音19章28~30节记载,耶稣清楚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一切该做的事,接着才说“我渴了”,并最终宣告“都成了”。这种意识表明,在神的救恩旨意中,耶稣的受死并非意外事件或突然之变,而是按着神预定的方式与时间推进,直到在十字架上完成了祂的受苦与舍己。张大卫牧师也着重指出,耶稣于最痛苦最绝望之地却能发出这句“都成了”,预示的不是败局,而是神救恩历史的终极完成。 2) “都成了”与旧约预言的应验:诗篇与“我渴了”的联结 在约翰福音19章28~30节的叙事之前,我们看到耶稣已经历了彼拉多的审讯、鞭打、讥讽,被钉十字架等过程。他的一生宣讲天国福音,医病赶鬼,怜悯众人,并向门徒揭示了关乎“救恩与神国”的诸多奥秘。最后,祂接受了十字架上这极惨痛的刑罚。经文本身指出,耶稣知道一切事情都成就后,才说了“我渴了”。这对应《诗篇》69篇21节中“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的预言。由此可见,耶稣的每个举动与言行都与旧约的预言互相呼应。 根据马太福音27章34节的平行记载,十字架行刑前,有人拿带有麻醉成分的苦胆调和酒给耶稣喝,而耶稣拒绝了这份“减轻痛苦”的恩惠。祂选择清醒地承受十字架的痛苦,以便将牺牲完全带到终点。然而在约翰福音19章,我们却见到耶稣最后时刻呼喊“我渴了”时接受了酸酒。这一拒绝与接受之间体现出深刻的神学含义:之前耶稣拒绝了任何能降低祂痛苦程度的东西,好使祂全然承担人类罪恶的工价;最终时刻的那一口酸酒,则象征着所有旧约预表的彻底成全——祂不再需要继续承受更多,因为整个流程正按神的计划走到终点。 3) “都成了”展现神的计划与神圣主权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中强调,“都成了”所带来的震撼在于:一切人的眼光所视为悲剧、绝望及失败之处,在神的视角下却完全相反——是救恩历程的峰顶,是全然的胜利和完成。《约翰福音》之所以强调这句话,与其他三卷福音书“耶稣大声呼喊后就断气了”的简洁写法有所不同,乃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耶稣受死之事既非偶然,也非悲剧;更非因祂无力回天,而是出于神对人类的深切爱与周详计划。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宣告“都成了”后,就“低下头,把灵魂交付神”。在希腊原文里,“低下头”可以带有将头安放如枕头上歇息的意象,即耶稣安心地、主动地把自己灵魂交托给天父。祂在肉身上的剧烈痛苦走到极限,然而灵性与神性的角度,祂完成了旷古未有的拯救使命。 4) 从门徒的绝望到对“都成了”的信心领悟:以马忤斯为例 在路加福音24章的记述里,我们看见了初期门徒对耶稣之死的深深绝望。那些去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一边走一边伤心且疑惑:“我们素来所盼望的那位先知和老师,如今却死了,难道这就是终结吗?”可以想象,如果耶稣真的是弥赛亚,祂怎么会死在十字架上呢?这在许多犹太人传统期望中是极度矛盾的。 然而复活的耶稣却亲自与他们同行,透过先知与律法的经文,重新诠释基督必须受苦、进入荣耀的必要性。随后,主“擘饼”给他们时,他们的眼睛才被开启,认出与自己同行的正是复活的主。他们这才意识到,原来十字架的苦难并不是失败,而是神的救赎大爱。回望“都成了”之宣告,这两个门徒应该也终于明白,那并非一个沉痛的终点,而是一切预言与盼望的完成时刻。 5) 十字架的神学中心:死与生、羞辱与荣耀的并存 通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都成了”,我们可更深刻地理解基督信仰的核心:所谓“福音的悖论”,乃指人眼看似极度的不幸和痛苦,神却使用其成就莫大的恩典。十字架正是将苦难与救恩、羞辱与荣耀同时展现在人面前的象征。我们在面对个人或教会的患难时,也或可因这悖论得以重寻盼望:在最黑暗的深处,却有神赐的光和出路;在最痛苦无助的时候,却有救主已为我们担当了最深重的枷锁与刑罚。 因此,“都成了”不但总结了耶稣在地上使命的结束,也成为了众教会、历世历代信徒敬拜赞美的根基。它给我们带来确据:既然耶稣已经完成了一切,我们就可以坦然地依靠祂的大功;也正因如此,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经历从绝望到盼望、从失败到更新的转变。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在各类讲道与教导中,一再提醒信徒所应当抓住的福音信息。 小主题 2. 圣经的预言与救恩的完成:牛膝草、逾越节羔羊,以及主的宝血 在圣经之中,许多“预表”或象征都指向耶稣的代赎与牺牲。其中,“牛膝草”和“逾越节羔羊”这一对象征尤为显著。通过回顾旧约的预言与祭祀制度,我们可更明白: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并非“突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神自古以来便宣告、安排并成就的宏大救赎计划。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时将这一关联深刻地展现出来,使信徒重新思考:旧约逾越节的血何以预表基督的宝血,而基督的宝血又如何在我们今日的生命中成就奇妙的拯救与更新。 1) 牛膝草与逾越节:旧约出埃及与十字架的影子 《出埃及记》第12章记载了逾越节诞生的故事:神要降下最后一灾,击杀埃及所有的长子;以色列人却因着献上无残疾羔羊的血而得保全。当时,神吩咐以色列人取牛膝草来蘸羔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出12:22),这样灭命的天使就越过这家,家中长子便保全性命。牛膝草在此扮演着涂抹羔羊血的工具角色,也象征着洁净、分离与分别为圣。 在《约翰福音》19章29节我们读到:“有人拿海绵蘸满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祂口边。”有人认为这里或许在抄本中作“牛膝草”或“长的茎秆(用来递)”,但许多解经家更倾向视之为“牛膝草”的象征,因而与出埃及记形成强烈的旧约-新约呼应。那无残疾的“逾越节羔羊”就预示基督;涂在门楣的血是旧约的象征,而十字架上基督的血则完成了真实的救赎。从前,是用羔羊血使以色列人免于肉身的灾难;如今,基督的血使所有信的人免于罪与死亡的权势。 2) “逾越节羔羊”与耶稣的替罪羔羊身份 在圣经多处,尤其是《约翰福音》1章29节,施洗约翰指着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背负)世人罪孽的!”此处“神的羔羊”形象,与逾越节的羔羊相呼应,也联结到犹太人广为人知的献祭制度。犹太传统中,羔羊被献祭以赎罪;然而,那些献祭都是暂时性的,每年都须重复。而耶稣作为神的独生子、那最终的无瑕疵羔羊,祂一次性地完成了永远的赎罪祭,不必再重复献祭。 张大卫牧师指出,凡是信靠耶稣宝血之人,就如同在灵性里把“羔羊的血涂在门框与门楣”上,在末日或神公义审判临到之时,就得以免于灭亡。基督徒透过耶稣的血,脱离罪与死的权势,进入神儿女的自由之境。对此,正如希伯来书9~10章反复强调:耶稣献上祂自己这完全的祭后,已使得所有信祂的人得以成圣,并不再需要献上繁琐的牛羊祭物。 3) 宝血与水:从耶稣肋旁流出的“最后舍己” 约翰福音19章34节还有一句触目惊心的描述:“惟有一个兵拿枪扎祂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这个场面不仅是一个物理层面的事件,也传达了深刻的神学象征。传统教会神学常将流出的血与水理解为救赎与洁净的象征:血意味着耶稣舍命代赎,水则象征圣灵的工作、重生和洗净(或联系到洗礼、重生等神学内涵)。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往往将此视为“主用最后一滴血与水,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的画面:祂不仅付出了血的代价,更为信徒预备了洁净的恩典,使我们在祂里得到完全救赎与更新。许多教父神学家也在此段经文上大做灵修省思,认为血与水让人联想到“圣餐与洗礼”——教会两个最重要的圣礼。耶稣流出的血意指圣餐中“这是为你们舍的身体、所流的血”,而水可能暗指洗礼,使我们因与耶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而得新生。无论如何,这一幕高举了基督的“完全舍己”,也铺陈了教会今后在地上活出舍己之爱的呼召。 4) “一粒麦子”的真谛:死而后生的福音悖论 约翰福音12章20~25节中,当一些希腊人想见耶稣时,耶稣以“若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来回应,揭示了自己即将面对的受死与复活,也暗示跟随者须走相同“舍己”之路。对世人而言,死亡是终点、失败或消失;但对信徒而言,借着基督之死,我们得着生命的丰盛与永恒。 此“死而后生、舍己就能多结果子”的悖论,也与张大卫牧师在信息中常提到的“救恩轨迹”吻合:首先我们承认自己有限、罪性深重,无法依靠个人能力脱离罪的辖制;但基督的死与复活为我们开了新生命的道路。我们若与耶稣同钉十字架(即在信心中接纳祂的死为我们而死,也让我们旧有的自我死去),则也必与祂同复活,经历“都成了”的果效:罪债偿清,灵魂得以与神和好。 5) “都成了”与不再需要额外的补充:恩典的充足性 在旧约里,为赎罪而设立的各种复杂祭祀、条例、献祭流程,都指向某种“尚未最终完成”的状态。人虽然献了祭,但罪的问题仍会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借献祭来遮盖。然而,当耶稣作为“真逾越节羔羊”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祂一次性地“付清”了全人类的罪债,实现了神在救赎方面最圆满的计划。正因如此,“都成了”也可视为宣告说:所有需要的都已满足,人再无须凭着自己的努力或再额外添加什么苦修,去换取拯救。 这一点在教会史上,特别是宗教改革时期,由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神学家多有阐述。他们反对利用赎罪券或教会额外条件去交换救恩,正是因为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全备恩典已经够了。若再用人的功德、行为去添加,无异于质疑或贬低基督的代赎完满性。故而,“都成了”便在教义上也代表着一种对救赎的充分肯定,让信徒不再活在惧怕“自己未够好、未够虔诚、或未够配得救恩”的阴影里,而是活在感恩与自由中。 小主题 3. 借卑微而得高升的主,与走这条路之人的荣耀 张大卫牧师常说:“真正的荣耀是经由十字架得来的荣耀。”此话背后折射出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思想:十字架既是卑微、痛苦与死亡的象征,却也是复活、胜利与爱的象征。耶稣透过最悲惨、最羞辱的刑具,彰显了神最崇高的爱与能力,给予世人最大的拯救与生命逆转。 1) “都成了”背后的逆转:十字架与复活的双面性 世界各大宗教文化中,不乏对痛苦、牺牲的敬畏或礼赞,但很少有像基督教这样,将一个极度痛苦的处刑工具变成神学核心。原因就在于基督教宣告:耶稣并非一般的牺牲者,而是作为神子甘愿降卑,为全人类献上自己,并藉此彰显神对罪与死的胜利。从人看这是失败,但从神看却是胜利的开端。张大卫牧师在无数场合提到,“我们若单看十字架的表面,难免痛心,但若看到耶稣复活的结果,就能真正理解十字架在神计划中的崇高地位。” 《马太福音》20章20~23节那段约翰和雅各的母亲向耶稣请求“让我的两个儿子坐在你左右”即显出人对荣耀位置的追逐。然而耶稣严肃回应:“你们能喝我所喝的杯吗?”此“杯”象征着随之而来的苦难、十字架的代价。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若想分享基督的荣耀,就必须和祂同走受苦之路。真正的荣耀不是透过政治或权力的操纵,而是在十字架的舍己中得以显明。 2) 与“都成了”呼应:耶稣在极卑之处仍顺服天父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父啊,倘若可行,让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这里表现出祂在面临十字架前的痛苦挣扎,但最终完全顺从天父旨意。顺服到极处是耶稣的标志性特征,也是祂作为“无瑕疵羔羊”的品质体现。当十字架的痛楚临到,祂未曾退缩,也未曾抗拒,而是顺服得以完成受死的使命。待一切都履行完毕后,才说“都成了”。可见,此“都成了”不仅包含事件本身的完成,更象征耶稣对天父顺服的一个极致宣告。 保罗在《腓立比书》2章6~11节中也阐述了这“降卑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的奥秘。基督徒的人生也应效法这种“卑微之道”:先舍己、再被升高;先受苦、然后得荣耀。张大卫牧师多次鼓励信徒:“不要害怕在世界上失去看似重要的东西,因为在神国度里,那些甘愿为主摆上、为主舍己的人,反倒得着无限的祝福与奖赏。” 3) 从十字架出发的服事与改变:团契、社会、个人灵命 如果我们深入思想十字架,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桩神学真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十字架让我们看到:耶稣舍去了天上荣华,甘愿降世成了贫寒之子;祂拒绝地上政权或魔鬼的试探,选择跟罪人同行,抚摸麻风病人、接纳被社会排斥的税吏与娼妓;最终走向十字架,以最卑微的形象完成了救赎。因此,若我们单单领受救恩,而不愿在生活中效法祂的服事与谦卑,就失却了福音最宝贵的内涵之一。 “都成了”在我们个人生命中的应用在于:1) 我们因信称义,不必再用世俗成就或外在表象证明自己的价值。2) 我们也因此心甘情愿背起各人之十字架,进入牺牲与服事的道路。3) 团契生活或教会事工中,因着十字架的激励,信徒学会彼此相爱、彼此洗脚,不再计较地位或人前的脸面。4) 在社会使命上,基督徒也可凭着耶稣的榜样去怜悯困苦者、抗拒罪恶势力,甚至在必要时牺牲个人既得利益。 4) 终极荣耀:与基督一同复活、进入神的国度 耶稣的受死并非全剧终;三日后的复活才是真正胜利的宣告。若没有复活,十字架只能被看作一位伟大先知或道德榜样的悲壮结束。而复活使“都成了”真正成为“永不改变的得胜”。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形容“基督复活是初熟的果子”,我们这些属祂的人也将在末日复活。也就是说,“都成了”不只是过去时,更是一个继续发力、直到末后的应许:耶稣已经胜过死亡,并且祂要带领所有跟随祂的人进入永恒国度。 在此意义上,“都成了”赋予我们极大的盼望。无论人间多么黑暗,无论个人多么软弱,这句话背后永远响着神在历史与将来之掌权。张大卫牧师常引用约翰福音14章1~3节耶稣的安慰:“你们心里不要忧愁……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这是说,我们现今的寄居是暂时,十字架与复活之工已指明了那永恒家乡的门票是耶稣自己的血,也保证了我们必与祂在荣耀中同在。 5) 实际应用:当我们面对自身“看似终结”的时刻…

  • 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张大卫牧师

    引言以弗所书第六章第10节往下的经文,可被视为保罗在狱中写给教会之宝贵教导的最高潮。该段经文以“我还有末了的话”(有些译本作“最后”或“总而言之”)开篇,汇聚了他此前所有教义与伦理内容,并将之与信徒的实际生活相联结成为最终劝勉。在“要在主里靠着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这一句话里,保罗点明了基督徒在信仰道路上不可忽视的真理:唯有依靠主的大能,才能在属灵争战中得胜。 当时,以弗所这座城市的背景极为复杂:希腊文明、罗马帝国主义,以及多神崇拜的混合宗教文化都在此交织。面对这种环境,以弗所教会虽只是个小小群体,却要坚守信仰与圣洁,就必须认清无形之敌的攻击,并掌握与其对抗的“技术”。因此,保罗在此提出属灵争战的重要教导,强调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来抵挡魔鬼的诡计。 张大卫(Olivet大学)牧师是一位长期关注如何将以弗所书应用于现代教会实际的牧者兼神学者。他时常提醒众人要正视撒但和魔鬼——这看不见之敌的真实存在,并主张唯有在教义与伦理上同时持守真理,教会才能在灵性上得以完全。他在讲道或演讲中常说:“当撒但的真面目被揭示时,它就会逃跑。”这足见他对“分辨属灵实在并采取相应对策”的高度重视。 同时,张大卫牧师也多次强调,以弗所书全篇结构充分展现了教义与伦理的紧密相连,并呼吁当代教会认真思考如何真正落实这段经文。基于此,他对牧会提出了一系列愿景。本文正是以“张大卫牧师”为核心关键词,按照三大主题来整理其关键教导:第一部分阐述属灵争战与“看不见的敌人”的概念,以及撒但、魔鬼如何有组织地攻击信徒;第二部分讨论教义与伦理的整合,以及教会在其中应承担的角色;第三部分则聚焦他所提出的具体实践对策,包括穿上神所赐的全副军装、祷告、话语与圣灵工作等在现实中的运用。透过这三个主题,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何以弗所书六章10节往下的经文至今仍对教会与信徒极具意义,也能看出张大卫牧师为何长期通过这段经文教导属灵争战的实在性与应对之道。 I. 认识属灵争战与“看不见的敌人”首先,需要关注以弗所书六章10节里“我还有末了的话”这一短语的深意。保罗在信中已展开了深邃而完整的教义:从基督里的救恩奥秘,到教会的宇宙性地位,再到信徒的伦理生活。如今他即将收尾,于是嘱咐:“要在主里靠着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也就是说,先前一切教义的真正果效,要在信徒的实际生命里彰显出来才算关键。 以弗所信徒的日常生活中,常遭遇属灵层面的混乱和挑战。《使徒行传》记载了以弗所偶像崇拜的严重程度,其他历史资料也显示当地盛行各种巫术与迷信。保罗留意到,在这环境中,教会的最大难题在于“必须跟那看不见的敌人交战”。他将这敌人称作魔鬼或撒但,并以“魔鬼的诡计”提示其运作的缜密性。 张大卫牧师指出,如今社会也并无本质上的不同。科学技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让人不太容易再轻信“鬼神迷信”,但实则撒但的势力以更“巧妙”方式在暗中掌控。他说:“撒但最常用的手段,往往借助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当代主导的思潮与文化潜入人心。它不一定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出现,却能在人内心和各种生活层面悄然搅动。” 以弗所书六章12节里保罗强调“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说明当前的冲突并非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属灵争战。保罗将对手概括为“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对于这段经文,张大卫牧师常细分为三大面向,他提到:“‘执政的’(principalities)有时又译作‘空中掌权者’,是撒但势力中地位最高的首领;‘掌权的’(powers)则是其下层组织,负责在不同领域具体施力;‘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指借助各种文化、制度与思想形态在世上活跃的黑暗势力;而‘天空属灵气的恶魔’则在无形的灵界联手作工,企图分化圣徒并引人犯罪。” 耶稣在“撒种的比喻”里也提到,当好种撒下后,仇敌随即撒下败子,干扰庄稼生长。张大卫牧师援引这比喻,指出:“教会传福音、行善、传讲真理时,撒但总会同时撒下假象的‘败子’。从外面看似相近,却暗藏使人不能结果子的策略。”换言之,魔鬼的诡计极为狡猾,有时透过不信、怀疑或分裂等方式,引诱信徒彼此揭短,互相攻击。 对此,张大卫牧师呼吁:“虽看不见这敌人,但我们能清楚观察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懂得分辨并直面。”他用“小偷”的比喻来说明:“小偷先是偷偷潜入,翻箱倒柜;若毫无所获,他也许会破坏一通。可一旦他的行迹被揭穿,就不易再行偷窃。同理,魔鬼的伎俩被曝光,且信徒敢于抵挡,它就会退却。” 在路加福音第10章,耶稣差派七十个人出去传道,他们回来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耶稣回应:“我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这表明耶稣已拥有压制撒但的权柄,并将此权柄授予门徒。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时解释:“耶稣已挫败撒但的权势,因此我们也能奉主名坦然前行。可惜许多信徒仅在头脑中知道这点,却缺少切身的经历与应用。” 在他常用的宣讲中也提到:“福音乃‘euangelion’,即凯旋的喜讯。战争其实已在基督里打赢,我们如今的责任是去宣告并让这得胜在现实里被落实。”以弗所书一章20节往下,保罗论及神叫基督从死里复活,使他坐在天上,远超一切执政掌权者,且赐下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张大卫牧师将此视为“对那看不见之敌的致命性胜利”。基督既复活,我们也在他里头,这一场争战在本质上已注定会得胜。 以弗所书里,保罗提到“教会在基督里合一,并且成为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意味着我们因归属基督而在灵里身居高位。问题在于,多数人要么未真正明白,要么即使明白也未身体力行。谈及属灵争战的实质与已得胜的根基时,张大卫牧师必定同时强调“教会层面”的重要性。他坚信,属灵争战决非个人孤军奋战,而是一场需要教会整体同心合意、共同武装起来的战斗。 II. 教义与伦理的整合,以及教会的角色以弗所书的一大特色,是将教义与伦理紧密结合。从1—3章的救恩论、教会论、宇宙性基督中心论,到4—6章对信徒生活的实际引导,整卷书形成了一个“从身份到使命”的完整思路。张大卫牧师称之为“身份与使命的结合”,强调只有先明白“我们是谁”,才能活出与此身份相称的生活样式。 部分重视教义的信徒可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却缺少生命的实际转变;而部分重视伦理的信徒或许缺少正统教义支撑,而沦为行为主义或单纯的道德主义。以弗所书提醒人们切忌走极端:“真正的教义一定在伦理生活中结果子,而真正的伦理也必须泉源自健全的教义。” 在六章13节往后,保罗提出了“神所赐的全副军装”这一经典概念:真理的带子、公义的护心镜、平安福音的鞋、信心的盾牌、救恩的头盔和圣灵的宝剑——神的道。张大卫牧师诠释时,总指出这些象征背后,既蕴含深沉的教义根基,也需要在实际伦理行为中予以践行。 例如,他说:“真理的带子宣告耶稣基督是真理的教义根基,同时呼唤我们在日常伦理中抓紧神的话,远离虚假。公义的护心镜则建基于基督借十字架赐给我们的义,但也要求我们真正在生活里行公义、守诚信,才能使内心被保护。” 类似地,他对平安福音的鞋之解释,也是将福音作为教义基础;但要穿上“鞋”便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去传福音,这是伦理的实践面。信心的盾牌既指向“相信耶稣基督是唯一救赎主、不因环境动摇”的教义,也包括在现实生活里抵挡疑惑与不信之“火箭”的行动。至于救恩的头盔,则是“因信称义与得救确据”的教义加上思维与言行上活出得救生命的伦理。 圣灵的宝剑——神的道,更是结合“承认圣经真理”的教义与“用话语击破撒但谎言”的实际操作。张大卫牧师强调,要真正穿好这全副军装,教会须进行“共同体的装备”。倘若只是一部分人装备完善,而另一些人却毫无防护,群体整体依旧容易被破口击溃。 因此,教会需合力穿戴军装。举例而言,若教会要守护真理,就该重视教义培训;同时,也要确保每位成员在工作和人际互动中尽力践行真理。若有人熟知教义却不实践,便成为教会的软肋;若有人积极服事却缺乏教义根基,遭遇深层试探或异端时便易倒下。故全副军装并非只属于个人,而是整个教会一起前行的装备方式。 保罗在以弗所书四章提及“他所赐的,有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正为“群体装备”提供了基础。教会里各种恩赐和职分需彼此搭配,才能使教会更臻完善。张大卫牧师常将此视为“教会如同属灵军队”的重要比喻。 以弗所书有关“教会合一”的信息,在第六章进而落实为“教会合力成为军队、共同争战”的画面。旧约《以西结书》第37章的枯骨复活成为极大军队,以及《约珥书》中神的军队兴起的场景,都提到当“各骨归位、筋络相连”时,就能形成一支不可阻挡的军队。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些旧约的图景与今日教会若要复兴并同心武装、进军世界的景况不谋而合。 以弗所书强调的“教会在基督里合而为一”并非停留于内部关怀与相互鼓励,也包括“走向世界”的使命。教会要进入社会传扬福音,释放被魔鬼掳走的人,并将光带入黑暗掌控的领域。正因此,保罗吩咐“要抵挡并站立得住”,是要教会振作起来,对抗暗黑势力,而非消极防御。 张大卫牧师也在此处指出:“教会的日常职能、社会责任和宣教使命,其实就是属灵争战的主要战场。”例如,教会关怀社区、扶持弱势、质疑不公正制度,这些都可视作一种属灵争战。因撒但常借人类的罪与贪婪掌控世界,而当教会坚守正确教义并活出爱与公义时,便在实质上动摇黑暗秩序,让神国的治理在地上彰显。 总的说来,以弗所书所展现的教义与伦理智慧,为我们抵挡那看不见之敌提供了根基。唯有在教会彼此扶持的群体装备中,并在走向世界的实际使命中,这根基才算真正稳固。下文第三部分,将更具体探讨张大卫牧师在现代教会中,如何落实现有教义、伦理和教会合一的理念,带领信徒在日常里操练并进入属灵争战。 III. 张大卫牧师所提出的信徒实践对策在以弗所书六章18节,保罗在列举完“全副军装”之后,接着说“靠着圣灵,多方祷告祈求”,突显了祷告在属灵争战中的决定性地位。张大卫牧师常讲:“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在祷告上。”换言之,祷告并不只是维系个人宗教操练的方式,更是决定属灵争战成败的关键策略。 他提倡的祷告包含个人灵修,也包括教会合一的群体祷告。长久以来,教会里诸如周五祷告会、通宵祷告、特别晨更祷告等,一直在实践此道。张大卫牧师解释,这些祷告聚会仿佛属灵争战的前线;当信徒们同心合意地祷告,魔鬼的伎俩就易被识破,而整体也能联手抵挡。他说:“个人祷告至关重要,但若教会同心祷告,更能释放强而有力的属灵能量。” 他还强调祷告的具体内容。不是只聚焦个人需要或问题求解,而是带着真诚感恩、悔改,以及求神赐分辨力。当撒但的诡计仍被隐藏时,教会易陷入内耗或分裂;但若在祷告中经圣灵开启,认清魔鬼的企图,人们就能更有效地加以抵挡。 研读神的话语与敬拜同样是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实践重点。保罗在讲“全副军装”时特别提到“圣灵的宝剑——神的道”,而要灵活运用这把宝剑,就需在日常中深入地读经、默想、研讨和背诵。张大卫牧师举例:“耶稣在旷野受试探时,一再引用‘经上记着说’来回击魔鬼。若我们对经文毫不了解,又何谈用真理对抗谎言与诱惑呢?” 鉴于此,他推动信徒在周间自发性地阅读经文并默想,也鼓励教会开设门徒训练和查经班,使信徒得以系统化地装备。敬拜聚会则提供团体层面经历圣灵同在、集体解读神话语并操练应用的机会。惟有当敬拜不再流于形式,而成为圣灵真实浇灌的场域,教会才能在属灵争战里具备坚固后方。 门徒训练与群体操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弗所书四章所述,“神赐各类职分为要成全圣徒、建立基督的身体”,本就是让信徒明白属灵争战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只有在彼此关顾中查漏补缺、用代祷彼此扶持,群体才能成熟成长。 张大卫牧师常将门徒训练比作“士兵的军事训练”,好比士兵须经历高强度考验,信徒也要通过经文学习、祷告、敬虔操练和实际服事,来历练全人生命。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属灵领导力,会延伸到各自家庭、职场、校园等地,使他们在各处都能“打属灵之仗”。 被圣灵充满与保持敬虔同样是张大卫牧师屡次提及的要点。他指出,无论旧约先知还是新约使徒,皆借圣灵大能来事奉与得胜。若离开圣灵,人的才智与力量不足以战胜黑暗,因此要先悔改并降服于主,好让圣灵在心中自由运作。若信徒继续纵容罪恶,口头上喊“我已穿戴军装”也不过是自欺,魔鬼不会惧怕。唯有真心渴慕圣洁、持续悔改,将整个人交托于圣灵掌管,穿戴全副军装才具实质意义。 他特别强调“在教会历史上的每次复兴,皆与神的话语与祷告的复兴相伴”,当信徒操练敬虔,常常认罪悔改、敬畏主,圣灵便大能降临,不仅改变教会,也影响更广的社会层面。 当然,属灵争战绝不止步于教会内部。教会穿戴好全副军装后,注定要走进世界。不该让以弗所书六章讲的“军装”仅被理解为教会内部的装备。张大卫牧师提醒说:“真正的战场在教会之外。魔鬼透过社会结构、文化与各种诱惑要吞噬人心。就像耶稣当年差派门徒进到世界中,如今教会也要被差派出去。” 他也强调,这既关乎宣教与传福音,更关乎对社会正义和关怀的责任。在其教导中,爱心实践或对社会议题的回应,绝不仅是单纯的“善行”,而是继续扩展神国度的统治,这正是属灵争战的延续。比如教会关怀贫穷与被边缘化群体,或抵抗不公义制度,或维护神所创造的自然环境,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在瓦解撒但用人性罪性和贪婪筑起的防线。张大卫牧师总结:“穿戴全副军装的信徒,不应只是待在教会里敬拜而已;从周一到周六,要在社会上彰显福音,关怀他人,拆穿撒但的谎言。” 因此,总结说来,以弗所书六章10节往下的属灵争战启示给了我们两点:其一,耶稣基督已在根本上赢得了胜利;其二,我们如今仍需面对撒但的诡计,而只有藉着教义与伦理的结合、教会群体的合力与圣灵的同在才能得胜。张大卫牧师多年来透过讲道、着作和各类研讨会不厌其烦地阐明这一点。 他的信息主旨可归纳为:“要对那看不见的敌人有充分认知,却无须害怕;因为基督胜利已定。只要教会在真道与爱心上合一,穿戴好全副军装,就能得胜。把教义与伦理落实到敬虔生活里,借祷告与圣灵得力量,然后走入世界彰显福音大能。” 他的教导与以弗所书所强调的“教会在基督里的荣耀”及“实践于世界”的核心线索相当吻合。保罗在一世纪谈属灵争战,张大卫牧师就在二十一世纪延续这一信息,时代虽异,然而圣经的真理始终不变。 最终,必须警醒:看不见的敌人确实存在,潜藏于人心、家庭、社会结构乃至文化思潮之中。更要紧的是,耶稣基督已借死里复活击败撒但,并召教会进入他的得胜。让这份胜利在日常生活中被宣扬与活化,便是属灵争战的重心所在。我们不应向魔鬼的诡计屈服,而要穿戴全副军装,合一祷告敬拜,以爱与公义击溃黑暗权势。 当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与神同工以更新世界、使神的国降临,便真正回应了以弗所书六章10节往下对今世的呼唤。也正如张大卫牧师多年所阐释的,这些教导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与现代牧会现状相结合,能改变无数信徒的灵命与生活。 让我们怀揣属灵争战的信息继续前行:以谦卑的心态穿戴军装,在祷告与神的话语中刚强起来,用爱的实践将光带进黑暗之地。若越来越多的教会因而成为“基督的军队”,撒但原先盘踞的领地便会日渐缩小,其计谋也难以奏效。此正是以弗所书的精髓,亦是张大卫牧师毕生忠心传扬的事奉核心。愿我们都能明白并活出这一呼召。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