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主题 1. 在十字架的绝望中宣告的“都成了”的意义
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后所说的一句话——“都成了”(约19:30),在希腊原文中是“τετέλεσται(Tetelestai)”。这一词语在原文中带有“完全付清”、“所有事情都已圆满完成”的含义。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最终的宣告正是彰显基督教福音核心的最伟大的救恩宣告。对一般人而言,看到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的情形,会觉得这是一个失败与绝望的时刻:因为耶稣被罗马政府以极度羞辱的刑罚处死,而门徒们更是在绝望中四散。然而,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者——使徒约翰所见证,这一看似残酷而悲怆的死亡之地,反而成为了宇宙性救恩得以成就的场所。
1) 十字架在人眼中与在神眼中的视角差异
在世人的眼中,十字架上的耶稣似乎已然无能为力:当时的宗教领袖、政治权力者都嘲讽祂;门徒也大多陷入惶恐或逃离的状态。十字架作为一种最羞辱、最痛苦的刑罚,本应仅加之于奴隶或重大罪犯身上。耶稣却在这最悲惨的刑具上度过最后几小时,以至肉体与精神都承受了极限的摧残。于是,无论是犹太群体还是罗马士兵,许多人都认定这是对耶稣“失败与结束”的宣判。
然而在神的永恒计划中,这个看似彻底的失败,实际上是神计划的圆满完成。约翰福音19章28~30节记载,耶稣清楚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一切该做的事,接着才说“我渴了”,并最终宣告“都成了”。这种意识表明,在神的救恩旨意中,耶稣的受死并非意外事件或突然之变,而是按着神预定的方式与时间推进,直到在十字架上完成了祂的受苦与舍己。张大卫牧师也着重指出,耶稣于最痛苦最绝望之地却能发出这句“都成了”,预示的不是败局,而是神救恩历史的终极完成。
2) “都成了”与旧约预言的应验:诗篇与“我渴了”的联结
在约翰福音19章28~30节的叙事之前,我们看到耶稣已经历了彼拉多的审讯、鞭打、讥讽,被钉十字架等过程。他的一生宣讲天国福音,医病赶鬼,怜悯众人,并向门徒揭示了关乎“救恩与神国”的诸多奥秘。最后,祂接受了十字架上这极惨痛的刑罚。经文本身指出,耶稣知道一切事情都成就后,才说了“我渴了”。这对应《诗篇》69篇21节中“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的预言。由此可见,耶稣的每个举动与言行都与旧约的预言互相呼应。
根据马太福音27章34节的平行记载,十字架行刑前,有人拿带有麻醉成分的苦胆调和酒给耶稣喝,而耶稣拒绝了这份“减轻痛苦”的恩惠。祂选择清醒地承受十字架的痛苦,以便将牺牲完全带到终点。然而在约翰福音19章,我们却见到耶稣最后时刻呼喊“我渴了”时接受了酸酒。这一拒绝与接受之间体现出深刻的神学含义:之前耶稣拒绝了任何能降低祂痛苦程度的东西,好使祂全然承担人类罪恶的工价;最终时刻的那一口酸酒,则象征着所有旧约预表的彻底成全——祂不再需要继续承受更多,因为整个流程正按神的计划走到终点。
3) “都成了”展现神的计划与神圣主权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中强调,“都成了”所带来的震撼在于:一切人的眼光所视为悲剧、绝望及失败之处,在神的视角下却完全相反——是救恩历程的峰顶,是全然的胜利和完成。《约翰福音》之所以强调这句话,与其他三卷福音书“耶稣大声呼喊后就断气了”的简洁写法有所不同,乃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耶稣受死之事既非偶然,也非悲剧;更非因祂无力回天,而是出于神对人类的深切爱与周详计划。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宣告“都成了”后,就“低下头,把灵魂交付神”。在希腊原文里,“低下头”可以带有将头安放如枕头上歇息的意象,即耶稣安心地、主动地把自己灵魂交托给天父。祂在肉身上的剧烈痛苦走到极限,然而灵性与神性的角度,祂完成了旷古未有的拯救使命。
4) 从门徒的绝望到对“都成了”的信心领悟:以马忤斯为例
在路加福音24章的记述里,我们看见了初期门徒对耶稣之死的深深绝望。那些去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一边走一边伤心且疑惑:“我们素来所盼望的那位先知和老师,如今却死了,难道这就是终结吗?”可以想象,如果耶稣真的是弥赛亚,祂怎么会死在十字架上呢?这在许多犹太人传统期望中是极度矛盾的。
然而复活的耶稣却亲自与他们同行,透过先知与律法的经文,重新诠释基督必须受苦、进入荣耀的必要性。随后,主“擘饼”给他们时,他们的眼睛才被开启,认出与自己同行的正是复活的主。他们这才意识到,原来十字架的苦难并不是失败,而是神的救赎大爱。回望“都成了”之宣告,这两个门徒应该也终于明白,那并非一个沉痛的终点,而是一切预言与盼望的完成时刻。
5) 十字架的神学中心:死与生、羞辱与荣耀的并存
通过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都成了”,我们可更深刻地理解基督信仰的核心:所谓“福音的悖论”,乃指人眼看似极度的不幸和痛苦,神却使用其成就莫大的恩典。十字架正是将苦难与救恩、羞辱与荣耀同时展现在人面前的象征。我们在面对个人或教会的患难时,也或可因这悖论得以重寻盼望:在最黑暗的深处,却有神赐的光和出路;在最痛苦无助的时候,却有救主已为我们担当了最深重的枷锁与刑罚。
因此,“都成了”不但总结了耶稣在地上使命的结束,也成为了众教会、历世历代信徒敬拜赞美的根基。它给我们带来确据:既然耶稣已经完成了一切,我们就可以坦然地依靠祂的大功;也正因如此,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经历从绝望到盼望、从失败到更新的转变。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在各类讲道与教导中,一再提醒信徒所应当抓住的福音信息。
小主题 2. 圣经的预言与救恩的完成:牛膝草、逾越节羔羊,以及主的宝血
在圣经之中,许多“预表”或象征都指向耶稣的代赎与牺牲。其中,“牛膝草”和“逾越节羔羊”这一对象征尤为显著。通过回顾旧约的预言与祭祀制度,我们可更明白: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并非“突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神自古以来便宣告、安排并成就的宏大救赎计划。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时将这一关联深刻地展现出来,使信徒重新思考:旧约逾越节的血何以预表基督的宝血,而基督的宝血又如何在我们今日的生命中成就奇妙的拯救与更新。
1) 牛膝草与逾越节:旧约出埃及与十字架的影子
《出埃及记》第12章记载了逾越节诞生的故事:神要降下最后一灾,击杀埃及所有的长子;以色列人却因着献上无残疾羔羊的血而得保全。当时,神吩咐以色列人取牛膝草来蘸羔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出12:22),这样灭命的天使就越过这家,家中长子便保全性命。牛膝草在此扮演着涂抹羔羊血的工具角色,也象征着洁净、分离与分别为圣。
在《约翰福音》19章29节我们读到:“有人拿海绵蘸满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祂口边。”有人认为这里或许在抄本中作“牛膝草”或“长的茎秆(用来递)”,但许多解经家更倾向视之为“牛膝草”的象征,因而与出埃及记形成强烈的旧约-新约呼应。那无残疾的“逾越节羔羊”就预示基督;涂在门楣的血是旧约的象征,而十字架上基督的血则完成了真实的救赎。从前,是用羔羊血使以色列人免于肉身的灾难;如今,基督的血使所有信的人免于罪与死亡的权势。
2) “逾越节羔羊”与耶稣的替罪羔羊身份
在圣经多处,尤其是《约翰福音》1章29节,施洗约翰指着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背负)世人罪孽的!”此处“神的羔羊”形象,与逾越节的羔羊相呼应,也联结到犹太人广为人知的献祭制度。犹太传统中,羔羊被献祭以赎罪;然而,那些献祭都是暂时性的,每年都须重复。而耶稣作为神的独生子、那最终的无瑕疵羔羊,祂一次性地完成了永远的赎罪祭,不必再重复献祭。
张大卫牧师指出,凡是信靠耶稣宝血之人,就如同在灵性里把“羔羊的血涂在门框与门楣”上,在末日或神公义审判临到之时,就得以免于灭亡。基督徒透过耶稣的血,脱离罪与死的权势,进入神儿女的自由之境。对此,正如希伯来书9~10章反复强调:耶稣献上祂自己这完全的祭后,已使得所有信祂的人得以成圣,并不再需要献上繁琐的牛羊祭物。
3) 宝血与水:从耶稣肋旁流出的“最后舍己”
约翰福音19章34节还有一句触目惊心的描述:“惟有一个兵拿枪扎祂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这个场面不仅是一个物理层面的事件,也传达了深刻的神学象征。传统教会神学常将流出的血与水理解为救赎与洁净的象征:血意味着耶稣舍命代赎,水则象征圣灵的工作、重生和洗净(或联系到洗礼、重生等神学内涵)。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往往将此视为“主用最后一滴血与水,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的画面:祂不仅付出了血的代价,更为信徒预备了洁净的恩典,使我们在祂里得到完全救赎与更新。许多教父神学家也在此段经文上大做灵修省思,认为血与水让人联想到“圣餐与洗礼”——教会两个最重要的圣礼。耶稣流出的血意指圣餐中“这是为你们舍的身体、所流的血”,而水可能暗指洗礼,使我们因与耶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而得新生。无论如何,这一幕高举了基督的“完全舍己”,也铺陈了教会今后在地上活出舍己之爱的呼召。
4) “一粒麦子”的真谛:死而后生的福音悖论
约翰福音12章20~25节中,当一些希腊人想见耶稣时,耶稣以“若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来回应,揭示了自己即将面对的受死与复活,也暗示跟随者须走相同“舍己”之路。对世人而言,死亡是终点、失败或消失;但对信徒而言,借着基督之死,我们得着生命的丰盛与永恒。
此“死而后生、舍己就能多结果子”的悖论,也与张大卫牧师在信息中常提到的“救恩轨迹”吻合:首先我们承认自己有限、罪性深重,无法依靠个人能力脱离罪的辖制;但基督的死与复活为我们开了新生命的道路。我们若与耶稣同钉十字架(即在信心中接纳祂的死为我们而死,也让我们旧有的自我死去),则也必与祂同复活,经历“都成了”的果效:罪债偿清,灵魂得以与神和好。
5) “都成了”与不再需要额外的补充:恩典的充足性
在旧约里,为赎罪而设立的各种复杂祭祀、条例、献祭流程,都指向某种“尚未最终完成”的状态。人虽然献了祭,但罪的问题仍会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借献祭来遮盖。然而,当耶稣作为“真逾越节羔羊”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祂一次性地“付清”了全人类的罪债,实现了神在救赎方面最圆满的计划。正因如此,“都成了”也可视为宣告说:所有需要的都已满足,人再无须凭着自己的努力或再额外添加什么苦修,去换取拯救。
这一点在教会史上,特别是宗教改革时期,由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神学家多有阐述。他们反对利用赎罪券或教会额外条件去交换救恩,正是因为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全备恩典已经够了。若再用人的功德、行为去添加,无异于质疑或贬低基督的代赎完满性。故而,“都成了”便在教义上也代表着一种对救赎的充分肯定,让信徒不再活在惧怕“自己未够好、未够虔诚、或未够配得救恩”的阴影里,而是活在感恩与自由中。
小主题 3. 借卑微而得高升的主,与走这条路之人的荣耀
张大卫牧师常说:“真正的荣耀是经由十字架得来的荣耀。”此话背后折射出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思想:十字架既是卑微、痛苦与死亡的象征,却也是复活、胜利与爱的象征。耶稣透过最悲惨、最羞辱的刑具,彰显了神最崇高的爱与能力,给予世人最大的拯救与生命逆转。
1) “都成了”背后的逆转:十字架与复活的双面性
世界各大宗教文化中,不乏对痛苦、牺牲的敬畏或礼赞,但很少有像基督教这样,将一个极度痛苦的处刑工具变成神学核心。原因就在于基督教宣告:耶稣并非一般的牺牲者,而是作为神子甘愿降卑,为全人类献上自己,并藉此彰显神对罪与死的胜利。从人看这是失败,但从神看却是胜利的开端。张大卫牧师在无数场合提到,“我们若单看十字架的表面,难免痛心,但若看到耶稣复活的结果,就能真正理解十字架在神计划中的崇高地位。”
《马太福音》20章20~23节那段约翰和雅各的母亲向耶稣请求“让我的两个儿子坐在你左右”即显出人对荣耀位置的追逐。然而耶稣严肃回应:“你们能喝我所喝的杯吗?”此“杯”象征着随之而来的苦难、十字架的代价。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若想分享基督的荣耀,就必须和祂同走受苦之路。真正的荣耀不是透过政治或权力的操纵,而是在十字架的舍己中得以显明。
2) 与“都成了”呼应:耶稣在极卑之处仍顺服天父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父啊,倘若可行,让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这里表现出祂在面临十字架前的痛苦挣扎,但最终完全顺从天父旨意。顺服到极处是耶稣的标志性特征,也是祂作为“无瑕疵羔羊”的品质体现。当十字架的痛楚临到,祂未曾退缩,也未曾抗拒,而是顺服得以完成受死的使命。待一切都履行完毕后,才说“都成了”。可见,此“都成了”不仅包含事件本身的完成,更象征耶稣对天父顺服的一个极致宣告。
保罗在《腓立比书》2章6~11节中也阐述了这“降卑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的奥秘。基督徒的人生也应效法这种“卑微之道”:先舍己、再被升高;先受苦、然后得荣耀。张大卫牧师多次鼓励信徒:“不要害怕在世界上失去看似重要的东西,因为在神国度里,那些甘愿为主摆上、为主舍己的人,反倒得着无限的祝福与奖赏。”
3) 从十字架出发的服事与改变:团契、社会、个人灵命
如果我们深入思想十字架,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桩神学真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十字架让我们看到:耶稣舍去了天上荣华,甘愿降世成了贫寒之子;祂拒绝地上政权或魔鬼的试探,选择跟罪人同行,抚摸麻风病人、接纳被社会排斥的税吏与娼妓;最终走向十字架,以最卑微的形象完成了救赎。因此,若我们单单领受救恩,而不愿在生活中效法祂的服事与谦卑,就失却了福音最宝贵的内涵之一。
“都成了”在我们个人生命中的应用在于:1) 我们因信称义,不必再用世俗成就或外在表象证明自己的价值。2) 我们也因此心甘情愿背起各人之十字架,进入牺牲与服事的道路。3) 团契生活或教会事工中,因着十字架的激励,信徒学会彼此相爱、彼此洗脚,不再计较地位或人前的脸面。4) 在社会使命上,基督徒也可凭着耶稣的榜样去怜悯困苦者、抗拒罪恶势力,甚至在必要时牺牲个人既得利益。
4) 终极荣耀:与基督一同复活、进入神的国度
耶稣的受死并非全剧终;三日后的复活才是真正胜利的宣告。若没有复活,十字架只能被看作一位伟大先知或道德榜样的悲壮结束。而复活使“都成了”真正成为“永不改变的得胜”。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形容“基督复活是初熟的果子”,我们这些属祂的人也将在末日复活。也就是说,“都成了”不只是过去时,更是一个继续发力、直到末后的应许:耶稣已经胜过死亡,并且祂要带领所有跟随祂的人进入永恒国度。
在此意义上,“都成了”赋予我们极大的盼望。无论人间多么黑暗,无论个人多么软弱,这句话背后永远响着神在历史与将来之掌权。张大卫牧师常引用约翰福音14章1~3节耶稣的安慰:“你们心里不要忧愁……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这是说,我们现今的寄居是暂时,十字架与复活之工已指明了那永恒家乡的门票是耶稣自己的血,也保证了我们必与祂在荣耀中同在。
5) 实际应用:当我们面对自身“看似终结”的时刻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也会遇到似乎令人绝望的境况:重病、失业、婚姻破裂、人际危机、信仰低潮……有些状况甚至让人觉得“走到尽头了”。基督徒此时若仅依靠自己,很可能陷入焦虑或慌乱。但当我们仰望基督十字架,并听见祂说“都成了”,会发现绝望未必是真正的绝望;在神手里,祂有转败为胜、化苦为甘的可能。耶稣能够用复活的生命改变受压制者、医治破碎者、更新堕落之灵魂。十字架提醒我们:在神的主权计划里,没有任何事情能将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参罗马书8章38~39节)。
张大卫牧师把这信息归纳为一种“盼望的眼光”:当我们面对人世的破败、制度的不公、生活的艰难,透过十字架与复活,可以依然保持对神的信心与顺服,更可努力成为爱与和解的使者,为福音做见证。因为基督在最不可能的“失败之地”成就了最高的“成功”,祂也能在我们的人生逆境中施展怜悯大能。
结语:在“都成了”中活出舍己与盼望
耶稣在十字架上那句“都成了”(Tetelestai),表面看来是一个垂死者的最后叹息,然而却是整个基督教信仰的凯歌——神曾在亘古预备,并在历史中借耶稣基督全然完成的救恩。对今日的信徒而言,“都成了”意味着:
- 救恩的确据:我们不再疑惑自己的罪有没有被赦免,也不必担忧神是否仍需我们加添什么功德才能达成救恩;耶稣已一次性付清了罪债。
- 生活的根基:我们因为此确据可以真实地活在爱与自由之中,不再沉溺于自卑或自高,而是以神儿女的身份、谦卑服侍的心志,在这个世界发光。
- 盼望的保障:基督死后复活,并应许我们将来也要与祂一同复活。“都成了”不仅是过去已完成之事实,也是关乎未来荣耀国度的应许。
- 对苦难的回应:耶稣经历了极度的肉体与精神痛苦,却在苦难深处仍然顺服天父,并为世人带来救赎。故而我们在苦难中也不会绝望,而会被爱与信心支撑。
- 服事的榜样:主在十字架上的爱激励我们去效法祂,牺牲与舍己,服务那些苦难中的人;并且在日常教会生活或社会公益行动中积极行动,见证基督爱的大能。
张大卫牧师反复劝诫信众:若我们仅把耶稣的受死与“都成了”视为一条神学或历史知识,却不让它改变我们的心和行为,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体验那跨越死亡、带来生命的奇异恩典。唯有当我们在日常抉择和人际关系中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舍己、饶恕他人、服侍有需要的人,甚至不惜在不公正体制面前发声付出时,方能更深体认十字架的秘密,也更能与复活的主同享喜乐。
毕竟,这世界仍面临各种危机:贫穷、战争、道德失序、环境危机等等。十字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死、政治疆界和社会阶层的属天道路;而耶稣通过在十字架上舍己,体现了神对万民的普遍呼唤。透过“都成了”这句话,神向所有时代的人发出爱和赦罪的讯号,邀请我们进到神儿女的恩典中。我们一旦接受这邀请,就获赋予使命:将基督的爱分享给更多需要福音的人。
最后,正如基督在约翰福音19章30节宣告“都成了”,我们也期待,当我们走完自己的属灵旅程时,可以像保罗一样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提后4:7)。在那一刻,我们或许也能回应主:“都成了——我在地上当行的,已经在你恩典中完成。”这是极荣耀、极喜乐的盼望。愿一切荣耀都归于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