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Ⅰ. 透过基督论、救恩论、末世论所观照的神的国
张大卫牧师一直强调教会历史和圣经核心真理的重要性,并宣讲基督论、救恩论、末世论三大教义如何紧密相连,最终汇聚于“神的国”这一主题。他首先说明,基督论从“耶稣是谁”这一问题出发。纵观教会历史,在尼西亚会议(公元325年)和迦克墩会议(公元451年)等过程中,教会总结出“耶稣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veredeus verehomo)”这一结论。张大卫牧师指出,这一决定对正确理解基督论意义重大:耶稣既是无罪圣洁的上帝,又是亲身经历人类一切痛苦和软弱的真人。他强调,正确把握这奥秘的双重性,最终成为我们正确接受救恩论的基础。
根据他的看法,若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或削弱基督的人性,这样的神学立场都会动摇基督论的根基,难以导向正确的救恩论。谈及1517年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宗教改革时,张大卫牧师特别提及路德、加尔文等改革者宣告的“唯独因信(Sola Fide)与唯独恩典(Sola Gratia)才能得救”这一点。他指出,这是因为中世纪教会偏离了圣经的教导,把原本“唯有信心与恩典”就足够的救恩与其他因素混杂,导致信仰被稀释与扭曲。张大卫牧师强调:“宗教改革的救恩论严格来说就是‘回归圣经’的呼声。”因此,改革宗所主张的“唯独信心、唯独恩典”是十分符合圣经并且正确的教义。他补充说,教义并非只停留在教会教材或教育资料上,而应当在信徒的实际生活中成为有生命力的运作原则。
接着,张大卫牧师提到,与基督论和救恩论相对比,教会内部对于末世论往往众说纷纭。他指出,“末世论所探讨的核心议题在于‘时间与时机(Time and Date)’”。其中,“时间(Time)”对应希腊语的“Κρόνος(Chronos)”,指的是量化、连续的时间概念;而“时机(Date)”则是“Καιρός(Kairos)”,意味着决定性事件发生的质的时刻。张大卫牧师说,圣经所描述的耶稣再临,就属于这样的“Καιρός事件”。在这决定性事件中,耶稣降临到世上的时刻(即B.C.与A.D.的分界)甚至划分了整个人类历史。所以从末世论的角度来看,最终所要探讨的,就是神的国在此地得以完全成就的过程以及具体时刻。
按照张大卫牧师的解读,圣经通过对于末世的具体预言与其不确定性,以及耶稣亲口给信徒的教导,告诉我们“那时日与日期,唯有天父知道”。《使徒行传》1章7-8节里耶稣的那句话正是证明:“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把福音传到地极。”基于此,张大卫牧师强调,关心末世论固然重要,但既不要陷入错误的末世推算与恐惧,也不要消极地只等待毁灭,反倒应该以“为此刻在地上传扬福音并预备神的国”这种积极态度来活出真正的末世论人生。
既然如此,那么“神的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张大卫牧师常常通过“创造—堕落—救赎—神的国”这一救赎史脉络,以及“四律(사영리)”的方式加以解释。人类本来生活在上帝所创造的伊甸园——即乐园(Paradise)里,却因罪而被赶了出来。然而正如《约翰福音》3章16节所言,上帝差派独生子耶稣基督,为要赐给人永生,而这救恩的最终目标便是“神之国度的恢复”。张大卫牧师认为,《使徒行传》1章6节门徒所问的“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这一提问,正反映了他们对失落之国——上帝所掌权的公义世界得以复兴的盼望。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是对失乐园的渴慕,而这便是“人类对天国的本能性向往”。虽然我们无法得知神之国完全实现的确切时机,但他坚定地说,这必将借着耶稣的再临而成就。
尤其是,张大卫牧师在讲授神的国教义时,会特别强调其中一个核心——“义(Righteousness)”的问题。正如《马太福音》6章33节所言:“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神的国乃是充满公义的地方。当不义的势力终将失去力量,上帝亲自掌权时,就如同《阿摩司书》5章24节所言,“公义如大水滚滚,正义像江河滔滔”般的世界才会完全展开。张大卫牧师认为,神的国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切实在历史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对抗不义、建立公义的命令一起临到的神之统治。他多次强调自己的事工方向,也是为了让教会和信徒切身践行“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条教导。
张大卫牧师还指出,人们日常往往过于聚焦于金钱或物质富足。根据主的话语,我们常为“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忧虑,却对如何为神的国付出与服事,为公义受苦付代价等方面时常显得冷淡。主在《马太福音》6章19-20节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张大卫牧师借此宣讲,真正的价值并不局限在地上的拥有,而是累积在那永恒的国度里。他说,这也是体验“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5章6节)的奥秘之路。最终,为神的国和义倾献的人,将会得着主所应许的“这一切都要加给你们”的恩典。
那么耶稣所说的神的国,究竟是怎样临到的呢?张大卫牧师引用《马太福音》13章等处的天国比喻,指出神的国如同一粒芥菜种,起初虽微不足道,却能长成大树,让飞鸟栖宿于其间;又如同面酵,虽在看不见之处慢慢发酵,最终却能使全团面都发起来。耶稣的这些教导,正与末世论的异象相连。张大卫牧师谈到:“我们教会一直通过四律,也不断教导信徒不可失去对神之国的盼望;只要得救的人,自然就会渴望去恢复那失落的乐园。这种渴望也凝聚在《主祷文》里‘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祈祷之中。”
由此可见,基督论确立“谁是救主”,救恩论说明“如何得救”,末世论则指示“得救者最终应盼望怎样的国度”,三者在三位一体的结构中交互关联。张大卫牧师透过基督论强调:唯有耶稣才能成为我们得救的根源;透过救恩论使人察觉:人必须全然依靠恩典;透过末世论提醒我们:如今此时此刻,我们也当顺服神、传扬福音,好使他的国度不断降临。他还指出,这些教义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就难以使神的国在现实中彰显,唯有当信徒真正付诸行动时,神的国才真正在我们的生活里被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张大卫牧师所领导的教会和事工,始终致力于夯实基督信仰的根基。他多年在牧会与宣教现场反复提及,教义的重要性就像身体的骨架。骨架若健全,身体才能健康地运作;照样,只有坚守耶稣的身份与救赎方式,以及直至末世的神之计划,信徒才不会动摇,也能在世人面前活出正确的生命见证。这种教义根基也正是实践“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一主命的基础所在。张大卫牧师强调,历世历代的基督徒都应在此真理面前常常反省:“我到底将什么放在优先地位?我是否真正为神的国忠心摆上?”这不仅是过去或将来的某个瞬间,而是一生之久需要不断自我追问的问题。
归根结底,他解释道:“我们研究末世论的目的,并非为了揣测‘日期与时辰’,或满足对世俗事件的好奇心。”唯有真正盼望耶稣所完成的神之国,相信这国度已经开始降临,并在地上传扬福音、活出公义来彰显神的统治,这才是末世论信仰的真谛。末世并不意味着毁灭,而是代表耶稣要完全恢复“新天新地”的应许。正因为如此,张大卫牧师大力强调,每个信徒都应当怀抱神国的梦与盼望。“神的国降临时,不义充斥的世上必将出现如同古代先知所见‘公义如大水滚滚’的景象”,我们当在当代承续先知异象,把焦点从对物质或短暂成功的追逐,转向对永恒神之统治的瞩目。
Ⅱ. “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基于对《马太福音》6章33节的默想,张大卫牧师具体解读了耶稣这句“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对于当代基督徒的实际意义。人们常常将这句话过度灵意化或抽象化,仿佛可以忽视现实需要。但张大卫牧师指出,耶稣之所以在《马太福音》第6章里教导“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忧虑”,并不是让我们完全忽视这些需求,而是强调“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先顺序”。他在讲道和授课时不断提醒:“饮食和衣物当然必需,但神的国拥有更高、更绝对的价值。”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耶稣在《马太福音》6章一整段经文里,责备了人对财富与外在的过度执着,并呼吁人要凭信心全然倚靠神。张大卫牧师常以旧约的以利亚事件作为典型例证。当《列王记上》17章1-16节提到以色列遭遇大旱之时,神吩咐以利亚去基立溪边,让乌鸦供养他;后来又让他到西顿的撒勒法寡妇那里。这位寡妇原本只剩一把面粉与一点油,计划做成饼给自己和儿子吃了就等死。然而以利亚凭着神的话说:“先给我做一个小饼。”寡妇在信心中顺服,结果她那坛中的面和瓶里的油,竟在降雨之前都没有短缺过。
张大卫牧师将此事阐释为:“倒空的信心(kenosis, ἐκένωσεν),能带来神迹。”对于撒勒法寡妇而言,将那最后的粮食先拿出来献给以利亚,等同于葬送自己的生路。但她因相信先知所传递的神言,甘愿将那微不足道的饼分出来,结果与儿子一同经历了大旱之年不缺乏的奇妙恩典。张大卫牧师把它视为《马太福音》5章6节“饥渴慕义的人必得饱足”以及《马太福音》6章33节“先求神的国,就蒙加添”在旧约中的具体实践。换言之,即使从现实来看似乎不可能,但若人甘愿为神的国而作出信心决断,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神真实的供应与“奇迹的法则”。
同样的道理也可在新约找到,那就是“五饼二鱼的神迹”。记录在《路加福音》9章10-17节的这段经历,亦出现于四福音书中,可见其重要性。当时荒野(旷野)里聚集了许多群众,却缺少足够的食物。耶稣对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却说:“我们只有五个饼,两条鱼。”当时的饼不过是粗糙普通的大麦饼,鱼也可能是杂七杂八的小鱼。但耶稣拿起来祝谢后交给门徒分给众人,结果,单单男人就约五千人吃饱,而且还剩下十二篮碎屑。
张大卫牧师认为,这一幕再次形象说明“寻求神的国与神的义的人,如何也会在物质与现实层面得着丰盛供应”。那区区五个大麦饼与两条小鱼的全部被交给主的“倒空”态度,却得到惊人的“充满”回馈。这不仅是一次神奇的历史事件,更象征了一条普世性的灵性真理:凡把自己所有献给神、为神的国尽心的人,将会经历出人意料的恩典。尽管并非每位信徒都会亲眼目睹“五饼二鱼”般的数千人分食奇迹,但无论在属灵层面或现实需要上,都能相信上帝必定看顾与供应;对那些为神的国摆上者,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恩典相随。张大卫牧师对此深信不疑,并不停地教导信徒要如此生活。
借由旧约与新约这两大案例,我们可以领会圣经中“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的反常之逻辑。张大卫牧师会进一步反问:“若从人性的常理看,要得饱足就该去找更多面包,为什么要‘求义’呢?”他指出,耶稣这番话背后隐藏着远超物质福气的深奥属灵原则:“抛下自私贪念及计算得失,顺服神的话语时,神就会预备一切所需。”他强调自己在个人经历与教会事工里,都无数次体会到这真理的实在。“无论是财务困境、事工挑战或人际冲突,只要信靠神并把优先顺序放在他的国度上,神就会亲自介入。”这种宣告绝非单纯的理念,而是有圣经历史与他多年牧会现场见证为根基。
因此,张大卫牧师不断提醒基督徒,切莫把世俗的成功与金钱当作终极目标,而应当成为“饥渴慕义的人”。所谓“饥渴慕义”,指的是对神国度之公义在地上实现的殷切期盼;愿意为此祷告、摆上、在个人与社会环境中努力让神的统治彰显。张大卫牧师常把这种状态形容为“干渴”,意思是灵里对神极度的饥饿与渴慕。不仅不会让人陷入真正的穷乏,反倒会因天上的恩典而得着极大的满足。纵观圣经与教会史,各种见证都佐证了这一点。
张大卫牧师也频频提及《马太福音》6章19-20节“要积攒财宝在天上”一语——此处提醒人们,地上的财富、名誉、权力终有消逝的一天,唯有为神的国度所作的劳苦与献身,才成为天上那永不朽坏的赏赐。这正是耶稣所说“要把财宝积攒在天上的真正含义”。尽管从人的角度看,能看见、能触摸的或许更让人觉得“真实可靠”,但对张大卫牧师而言,更确实、更有根基的世界是神的国。他自己在牧会和宣教中,极力投入时间、财力与恩赐,就是因为坚信那更荣耀、更持久的价值。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作出如此选择,但他见证说,凡真心踏上这道路的信徒,都会经历神以各样方式大大充足供应的事实。
因此,在各种教会会议或聚集里,张大卫牧师常问:“我们究竟把什么列在最优先的位置?”“我们是否只忧虑现实问题并追逐财务,而忽略了为公义劳苦、传扬福音的事?”这是任何个人与群体都需严肃对待的问题。其所引用的《马太福音》6章25节“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实际上正是提醒我们:“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在哪里?”耶稣举空中的飞鸟与地里的百合花为例,宣告天父必看顾与供应,叫人不要被物质束缚。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屡次强调:“神不仅知道我们的需要,也有足够的能力供给。那我们又何必惧怕呢?”
他在牧会现场还特别指出:“完全信靠这话语的人,绝不会变得懒惰或放纵。”因为“神会供应”这信念并不意味着坐等不动,反倒让人能够更勇敢地奉献,更积极地寻求公义。换句话说,真心相信“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和他的义”的人,不会被世人评价或金钱匮乏所吓退,反而能更大胆地传扬福音、行善助人。
那么,如何具体活出“为神的国与他的义”呢?从张大卫牧师的事工实践中可见,关键在于“敬拜、顺服神的话,以及对邻舍实践积极的爱”。教义不是书本上的理论,唯有在生活里遵行耶稣的教导,才能让骨架长出筋肉与血脉。他指出,通过敬拜,我们经历神是谁、基督的救恩有多大、圣灵更新世界的能力如何强大;藉着神的话语,我们在不公不义的现实面前,能做出正确判断与抉择;而通过爱人如己,我们则成为“让公义如大水滚滚”的神国同工。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神国子民的生活”。
他常在聚会中回顾教会28年来的事工历程,见证了神如何在外在威胁、财务匮乏、诸多打击当中,依然带领他们稳步前行。这让他联想到旧约里的以利亚、撒勒法寡妇,以及新约里在旷野经历五饼二鱼神迹的群众——仿佛历史一次次见证了“先求神的国和他的义”的人,总能得着“神奇妙而丰盛的供应”。正是这个信念,让他坚持地教导信徒:神在今天依然行神迹,只要我们甘心把眼前的“一点油与面”或“五个饼两条鱼”献给主。
由此可见,《马太福音》6章33节“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话语,是支撑旧约与新约,并贯穿整个教会历史的重要支柱之一。张大卫牧师的牧会实践也以此为轴心,基于基督论、救恩论与末世论,最终引向对“神的国”的展望。他警惕当代教会切勿在物欲与世俗思潮中迷失,务必回归教会的本职:传福音、行公义,以及爱护失丧灵魂。“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祷文)要成为实际,而这个实现的途径,就是信徒个人先在优先顺序上作出调整,对神的国怀抱强烈的饥渴之心。他坚信,凡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必经历神更大、更丰富的供应。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他在即将到来的两周后教会大会或宗派聚集中,呼吁大家一起省察:“我们是否在过去的28年里,把神的国作为第一位,还是只关注物质和人的安逸?”并且他再次强调,若有人真心寻求神的国与他的义,务必要在事工和生活中展现出实际行动。他回顾过去7年、10年或更久以来的道路,劝勉人们想想:“在种种不足与危机中,我们却总能见证神怎样带领我们。”他将这些见证视为现代版的以利亚、撒勒法寡妇,以及五饼二鱼在旷野所显的神迹,皆共同指向“神的丰盛”。
张大卫牧师所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要做“饥渴慕义的人”。《马太福音》5章6节和10节的“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句话,虽看似矛盾,却蕴藏着极大力量。并非物质匮乏让人痛苦,而是对神的义没有渴慕、对神的国没有longing,才会使灵魂干涸;反之,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困苦,“先求神的国,并为公义受苦”的人,实际上就是“得饱足、真富有的人”。他不断重复这一信息,是盼望教会不只变成一个宗教组织,而是真实活出神国群体的样式。
当今社会充斥着各式不义与冲突,人们也看见教会未能成为避难所,反而受世俗逻辑摆布。每逢目睹此种景况,张大卫牧师就再一次呼吁要记起“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神的国降临之意,就是终结地上的不义,让贫穷者得福音,好叫病患得医治,耶稣成为万物的主宰并带来全然复兴。倘若教会宣扬这宏大的异象,信徒则在各自岗位上以诚实、慈爱和怜悯行事,并见证耶稣基督,世人就能稍稍体验到神之统治。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从对“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的忧虑中释放出来,进入神所赐的丰盛。
为此,张大卫牧师长期在教会中倡导彼此鼓励、用神的话和祷告装备自己,并积极开展各类善行事工。他常提及:“教会若能恢复应有的基督样式,就能影响并改变世界。”从末世论角度看,末世并不是世界最终被战争或灾难毁灭的恐怖结局,而是指望着耶稣再临时神的国被完全实现;教会如今要先活出这国度的雏形,好让周边的社会看见老旧生命与新造生命在交汇时所迸发的冲击。就像耶稣的首次降临使B.C.与A.D.分野一样,当教会彰显真实的福音能力时,身处周围的人也会目睹到某种“崭新的创造”正在人间展开。
现今教会要做的事十分明确:谨记“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并在一切生活层面优先实践神的国度价值,坚决不与不义妥协。即便这条路时而艰辛,但就像乌鸦为以利亚叼来食物,又或撒勒法寡妇那瓶油、那坛面的奇迹,还有旷野上五饼二鱼所喂饱的许多人一样,信徒可天天在神迹般的恩典中生活。张大卫牧师相信,这种确据会从个体的摆上延伸至整个群体的异象,最终成就对神之国“末世性完成”的渴望。
张大卫牧师始终强调的基督论、救恩论、末世论,并非各自为政的教义,而是彼此交织的有机整体,而它们的核心就在“神公义的统治”。这统治由耶稣基督的献身与复活拉开序幕,借助圣灵的大能拓展,一路迈向末世性的圆满。因此,教会与信徒当时刻把神的统治放在首位,并为这公义甘愿倒空自己。如此便能经历各样需要都被神丰盛供应的应许。“饥渴慕义而活”的呼召,并非沉重的负担,而是上帝儿女最自由、最有福的生命方式。张大卫牧师通过无数例证与见证说明,这条道路不仅在圣经里真实,也在当代不断上演;他也号召教会在今后更加坚定地踏上这条朝向神国之路。
今日,张大卫牧师对这个时代的信息依然简单明晰:神的国不只是“将来死后才去的地方”,而是借耶稣基督的统治当下且未来都要成就的国度。“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是教会存在的理由,也是每位信徒的呼召。唯有牢牢抓住这个命令,教会才能作盐作光;信徒也能真正享受“饥渴慕义且得饱足”的属灵满足。张大卫牧师相信,无论现实如何黑暗或艰辛,只要我们愿意像那孩童交出“五个饼和两条鱼”一样献上自己,神今日仍然行神迹,那神迹就是我们所“积攒在天上的财宝”,终必在末世性的圆满里被神所悦纳,成为永恒的果实。正因如此,他呼吁教会与信徒一同努力向世人传福音、践行公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领受“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丰盛恩典。相信随着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同心合力,神的国必在现今与将来更丰盛地显现,让所有信徒都能共享那份喜乐与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