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患难中的信仰态度
张大卫牧师多次在讲道和演讲中强调,当信徒处于苦难和患难之中时,应当怎样生活。他的核心思想在于:苦难和困难的时刻必然会到来,而在这种境况下,信耶稣的人应当与世人不同。耶稣在《马太福音》6章17节所说“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有的译本作“头上抹油,脸上洗净”)这一教导,也可视为在苦难中不要只停留在狼狈、寒酸的样子,反倒要更加坚毅并圣洁地站立的例子。意思是,与其只是表现出忧愁黯淡的面容、突出悲伤,不如在内心深处依靠上帝,坚固地站立。
基于这段经文,张大卫牧师强调:“信耶稣的人,对待苦难的态度就该不同。”对一般世人而言,恐惧和担忧往往占据心头,但对信耶稣的人来说,应当有力量驱逐这种恐惧。他提醒我们牢记“患难终将过去”这一事实,而在患难时期我们如何度过,事后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以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实行的“社交距离”为例,我们会反思自己究竟有多么“与人紧密相连,却与上帝疏远”。人在行动受限、难以见面交通的处境中,反而可能将这段时间当作更加亲近上帝的时机。
张大卫牧师认为,这种被动或主动的“限制”实则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机会”。在需要与人保持物理距离的当下,正好可以更加亲近上帝,减少与世界的焦虑、孤单、烦闷,而在上帝面前得着恢复。尤其在此期间,我们应当更加认真地阅读、聆听并默想圣经。牧师举例说,四旬期(大斋节)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这是纪念耶稣苦难并深入体会十字架意义的一段时间。这“四十日”的意义在于我们参与耶稣的苦难,并在苦难中经历神赐下的救恩恩典。
此外,张大卫牧师以“牛有四个胃”为例,说明牛会在夜间将白天吃下的食物重新反刍。与此类似,我们也应该将看过一次的经文重新“反刍”。不是浅尝辄止式地读几遍就算,而是要深深地铭刻在心,每天都重新拿出来默想、实践。如此,圣经的话语才能丰盈我们的灵魂和内心。他引用“天上的牛”这一比喻,如同有四个胃的牛不停地反刍,我们也要不断地“回味”圣经的内涵,在其中获得更深的领悟和吸收。
在这个脉络之下,他特别建议信徒学习《罗马书》。这卷书是使徒保罗福音神学的精华,系统地阐述了福音的本质、上帝的义、人类的罪与救恩、称义、圣灵的工作、教会的生活等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张大卫牧师鼓励大家“抓住这次患难,好好钻研《罗马书》,直到彻底掌握”,并希望人们把自己之前讲授《罗马书》的资料带回家当作功课来学,也鼓励父母向孩子简明易懂地教导。《罗马书》的核心内容——如“四律”所概括的救恩教义——对于思维和理解能力已然很强的孩子来说,也要清晰地扎根在他们心里。
张大卫牧师强调,正如“基本功”很重要,教导孩子福音和救恩的核心要义也绝对重要。无法随意出门的这段时期,正是重拾信仰基本功并洞察圣经的最佳契机。正如《耶利米书》21章8节所言:“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将生命的道路和死亡的道路摆在你们面前。’”这节经文暗示,如今这时期既可能成为生命之路,也可能成为死亡之路。不仅灵魂可能败坏,连身体也可能受损,社会层面上也可能出现更严峻的状况。但环境越是把我们逼到绝境,我们就越当把目光转向上帝——这是张大卫牧师反复给予的劝勉。
那么,如何认识上帝,如何与耶稣更加亲密?张大卫牧师认为,通过“上帝的话语”便能找到那条道路。他引用《罗马书》10章6-8节,提醒我们:为了认识耶稣基督,并不需要升到天上或下到阴间去寻找。耶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圣经是让我们认识祂的“最近的路”。
“这道离你不远,就在你口里,也在你心里”(罗10:8)。这句经文表明,即便耶稣不亲自在你身边让你“看见”祂,我们也可以借着圣经充分地认识耶稣,并踏上信心之路。为此,要用口朗读圣经、用耳聆听、用心铭记,再用口传讲给他人,这既是我们“看见”耶稣之路,也是将福音传给世人的路径。正如《传道书》5章2节所提醒,我们要在上帝面前谨慎,不可轻易开口,反倒要更加聆听上帝的声音。
张大卫牧师将此概括为“在黑暗与患难的时代,不要活得愁苦不堪,反而要把这段孤独的时间当作上帝赐予的退修(retreat)时刻。”他援引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遇见主、三日禁食、眼中鳞片脱落之后,又在阿拉伯度过三年(参见《加拉太书》1章15-17节)的经历。这三年是奠定保罗神学与事工基础的关键时期。同理,离开世俗活动的某段时间里,专注于读经和祷告,独自与上帝相遇,这才是加深属灵深度、获得新异象的宝贵机会。
在家中停留、实行社交距离的这段时间,也很容易被网络等各种诱惑夺去宝贵时光。张大卫牧师严厉警告:“不要去翻垃圾桶。”那“垃圾桶”就如同“基亥拿(地狱)”,其中充满淫秽、无益的网络信息,或者煽动谩骂和愤怒的刺激性内容。相反,我们应当借此机会追求圣洁,洁净身心灵(参《哥林多后书》7章1节)。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洁净自己,除去身体和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上帝得以成圣”;现今的信徒同样需要操练,远离世俗诱惑。
总而言之,张大卫牧师所提出的,在患难中的信仰态度有以下几条要点。第一,苦难之时不是只表现悲伤、恐惧,而要以“上帝的子民”的身份坚毅且在灵里有光明的态度。第二,将社交距离或外部环境限制视作亲近上帝的机会。第三,透过上帝的话语更深认识耶稣,让话语充满心灵,并警惕世俗的淫乱与诱惑。第四,通过集中研读《罗马书》或《诗篇》等圣经,用反刍般的方式不断咀嚼和内化,让灵魂得饱足。
患难总会过去,但在此期间累积下来的属灵粮食与灵命肌肉并不会白费——张大卫牧师如此指出。无论是四旬期,还是其它特定节期,不仅是“形式上的禁食和自制”,更是切实参与耶稣的苦难,深入理解福音的本质,于是我们就能更进一步地属灵成长。
他也就健康管理提出建议:既然待在家里的时间更长,就可以通过俯卧撑、深蹲、门上固定单杠等方式每天锻炼。过信仰生活就是要认识到灵魂与身体密不可分。当身体强健时,属灵生活也会受益。此角度下,个人身心同得坚固,即能更丰盛地献上敬拜和事奉。
最后,张大卫牧师特别劝诫信徒默想《以赛亚书》43章“不要惧怕”的应许。虽然这是对雅各和以色列所说的话,但今日信徒也同样有效:“雅各啊,创造你的耶和华,现在如此说;以色列啊,造你的那位,现在如此说: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赛43:1)这应许提醒我们,在上帝的绝对主权下,我们已经被救赎;即使要经过水火之灾,也不会被淹没或烧尽(参赛43:2),这是信心的根基。
再加上“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赛43:4)的宣告,更让我们在患难中深切体会到上帝紧紧扶持我们的大爱。当我们确信这一点,就能摒弃恐惧与忧虑,将目光单单定睛在主身上。张大卫牧师将这一点视为“身份认同”的关键。当我们的信心软弱,首先消失的正是“我们在上帝面前的身份”。但我们已经是“属主的”,只要相信“以马内利的上帝”与我们同在,就没有环境能从根本上动摇我们。
总之,在患难中的信仰态度,归根结底是建立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之上。若非耶稣透过苦难为我们成就的救恩,我们所说的“在苦难中寻找盼望”就显得空洞。然而,当我们默想耶稣的苦难、仰望十字架,复活的盼望便落在我们心里,我们可以由恐惧转向信心。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聚会与讲道中提到这一点,尤其在复活节时,预告要通过“橄榄山讲论(Olivet discourse)”来分享基督亲自教导门徒的内容。
对他而言,“橄榄山”是主宣讲真理的圣地,与“登山宝训”降临之处意义相似。虽然目前环境不允许举行实际的退修会,但他认为透过周三礼拜、主日礼拜,以及个人的独处默想,同样可以与那真理相遇。这些劝勉正是张大卫牧师持续研究、深思在苦难时期信徒应有的态度之后的总结。事实证明,我们的信心最闪耀的时刻并不是在平安无事之时,而是当我们在苦难中更紧紧地抓住上帝、专注于祂的话语之时。
2. 根植于话语的属灵成长
张大卫牧师常常提出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若想认识上帝,该如何认识?我们要如何认识耶稣?”并反复强调这条道路就在上帝的话语(圣经)之中。信仰生活不仅仅是情感或神秘体验,而是从阅读基督教经典《圣经》,明确领悟上帝和耶稣基督的旨意开始。
之所以特别强调《罗马书》,是因为这卷书对福音的本质、上帝的公义、人类的罪性,以及基督带来的救赎过程,都作了系统论述。使徒保罗所写的《罗马书》贯穿整个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导,可以说是“宝库”。任何信仰耶稣的人,都该深入了解。张大卫牧师提到,自己曾在2003年于美国讲授《罗马书》,最近再次阅读当年的讲稿,仍大受感动。他也鼓励更多人研读这些资料,并鼓励父母为孩子做浅显易懂的讲解。
他如此强调《罗马书》,也因为现代社会中诸多问题——诸如淫乱、暴力、贪婪、拜偶像等——在《罗马书》第1章已点明这是人类罪性的必然结果。保罗在《罗马书》1章18节往后所描写的,就是上帝的愤怒为何临到,以及人类如何败坏堕落。张大卫牧师借此提醒:“我们本来就是在上帝的愤怒之下的对象。”上帝憎恶罪,对于充满罪的世界会施行审判,但同时也通过基督为我们开了救恩之门。若对这一事实一无所知,就难以理解世上种种悲剧与问题因何而起。但若通过《罗马书》正确理解“上帝的愤怒”“人类的罪”,以及“借着耶稣基督得蒙救赎”的真理,就能用话语的视角来诠释现代社会的混乱。
他也推荐信徒们常读《诗篇》。因为《诗篇》涵盖了所有人类情感:欢喜、悲伤、绝望、盼望、孤独、安慰……各种心境都在其中。牧师补充说,年岁渐长之后,信徒往往会更加喜爱《诗篇》。若每天读两三篇,一个月也可以轻松读完150篇,而且能在诗人的情感中找到与自己境况相似的共鸣。
张大卫牧师鼓励我们读、背诵并深度默想《诗篇》,借此“找回自己的位置”。“堕落”即离开本来该有的位置,即偏离与上帝的正确关系。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基督的救赎。耶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唯一的中保(参《提摩太前书》2章5节),为我们开辟了重回原本位置的道路。
这样的话语为中心的信仰生活,并不只局限于累积知识。张大卫牧师强调,话语蕴含改变我们灵与魂、以及身体的能力。真正敬畏上帝、坚守圣经话语的人,会自然追求圣洁与洁净,如此不但能得到属灵上的健康,也能促进肉体的健康。基督徒并非只会祈祷,还要遵守上帝创造秩序来管理好身体。牧师之所以大力主张每天做两百个俯卧撑、深蹲、吊单杠等运动,正是为了帮助大家实践灵肉互相促进的理念。
他同时呼吁,在教会群体中也要建立一同学习并互相教导、传讲上帝话语的氛围。现在的孩子智力发展很快,不能只靠主日学的形式化教学,更需要扎实而系统的福音教育。因此,要向他们清晰传达“四律”或救恩基本教义,让孩子能通过阅读上帝的话语来认识耶稣。
张大卫牧师也警告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垃圾桶”,吩咐信徒避免自己和孩子去翻找那里的“废物”。沉迷世俗刺激、色情、暴力内容,就如同在垃圾桶里翻找腐败之物,对灵魂极具毁灭性。他援引《哥林多后书》7章1节“我们既有这等应许,就当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上帝,得以成圣”的教导,强调这是保罗给哥林多教会的劝勉,同样也适用于今天。
因此,根植于话语的属灵成长,是包含了人脱离罪性、走向圣洁的过程。借着研读《罗马书》,我们把握福音要义;通过默想《诗篇》,我们理解人类内心的种种情感;更藉着通读、默想整本圣经,我们领悟到上帝的主权和救恩计划。与此同时,我们也确认自己是上帝的创造物、属上帝所有(参赛43:1),无论世代变迁,都会在这永不改变的真理中得享平安。
特别是张大卫牧师不断强调《以赛亚书》43章所言“我造了你,也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这句话要铭记在心。这不仅是历史上对以色列民族的应许,也同样指向借着耶稣基督而得救赎的所有信徒。因为上帝亲口宣告“不要惧怕,我已经救赎了你,你是属我的”,我们的身份与价值,就由上帝的主权决定。
当我们承认这份主权,就能确信自己虽然会经过火焰、深水,也不会被焚烧或淹没(参赛43:2)。《以赛亚书》43章3节往后,上帝宣告:“因为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是以色列的圣者,是你的救主。”唯有祂是我们的救主,因此我们能够不惧怕地生活。
概括而言,张大卫牧师所谓“根植于话语的属灵成长”,就是集中研读《罗马书》,默想《诗篇》,并从整本圣经的脉络中体会上帝的救赎计划。此外,不仅是个人层面,也要在家庭与教会中一起研读、祷告并实践,彼此成全。当这样的文化扎根于我们的共同体,信仰就会愈加牢固深厚。
3. 救恩与和解之路
张大卫牧师信息的最终指向是“救恩与和解之路”。这是指人通过悔改并相信耶稣基督,从而恢复与上帝的正确关系。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在于:人背离了上帝,走在罪的灭亡之路上;但因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上帝邀请我们进入新生命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份认同。原本我们是必遭上帝忿怒的罪人,但因耶稣担当了我们应付的代价,使我们得以称义、恢复上帝儿女的地位。《罗马书》详细论述这点;而《诗篇》则用诗人之情感,有时哀婉,有时壮丽地抒发这种救恩体验。至于《以赛亚书》则展现了当以色列百姓被掳到巴比伦、处于绝望状态时,上帝仍然宣告“你是我的”(赛43:1),并亲自施行救恩,让我们看见救恩如何在历史中实现。
张大卫牧师把这视为上帝的“主权”。创造万物的上帝对其所造之物拥有正当的所有权或主权。即使人想要犯罪、跑离上帝,祂仍会用各种方式让他们回转。耶稣基督作为上帝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参《提摩太前书》2章5节),重新接通了那被切断的道路。正如保罗在《罗马书》5章1节宣告的:“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相信耶稣的人最终将与上帝“和好”。
这“和解之路”固然指向个体的救恩,但也同时面向教会团体,更面向世界各地。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尽管世上的各领域充斥腐败与罪恶,然而在福音里,人仍然可以成为“新造的人”而获得盼望。《罗马书》1章虽描绘人类罪性最深的堕落,但并不以绝望收尾,因为“上帝的义正显明出来了”(罗1:17),藉着耶稣基督的福音之大能,为人指明救赎之途。
因此,基于圣经的救恩与和解并非只是“宗教仪式”,它其实为洞察历史与现实提供了全新视角。我们能明白为何世界会如此混乱、罪恶和腐败不息,又如何能得到解决——圣经已清楚点出问题根源和救赎之法。张大卫牧师用“开启世间奥秘的条形码就是上帝的话”来比喻:即便问题看起来错综复杂,但从圣经的眼光观照,就能明白罪的起源,也能看见十字架是终极解答。
所以我们的责任不只是“与上帝和好”并自己体验救恩,也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扬这福音。耶稣给每个人的命令就是“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即大使命。张大卫牧师坚信,当我们真正明白《罗马书》的要旨、默想《诗篇》的奥义,并洞悉整本圣经的救赎历史,自然就会无法抑制地传扬福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先“离弃罪”。耶稣所要进入的心灵,不可能同时容纳我们的骄傲、贪欲、淫乱与虚假。张大卫牧师将此比喻为“翻垃圾桶”,指出现代人经常藉由网络与媒体不停摄入无谓的刺激与信息。因为在黑暗中极易被吞噬,所以我们越要用上帝的话语照亮心灵,让自己走在圣洁之路上。
最终,救恩与和解之路是通过信仰告白与顺服神的话语而开启,并要在我们生命中持续见证。对此,张大卫牧师在很多礼拜、讲道和演讲中反复强调:个人的敬虔生活、家庭的信仰教育、教会的礼拜与事奉,以及社会与世界的宣教——这一切都与“救恩与和解”的基督信仰本质相连。
他再次引用《以赛亚书》43章的例子:即便当时以色列百姓被掳到巴比伦,深陷绝望之中,上帝仍称呼他们“你是我的”,说他们是“宝贵而尊贵的”(赛43:4),宣告要拯救并释放他们。过去祂拯救过被困在埃及的以色列人,现在也应许救拔被掳之民。由此可知,无论哪个时代,上帝子民在苦境中都蕴含着上帝的救赎计划,而这应许从未废弃。
耶稣基督的到来,正是这整部救恩历史的顶点。祂完成“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的奥秘。张大卫牧师说:“我们为什么需要耶稣?”答案是:“为了认识上帝、得到永生与救恩,拥有进入天国的应许。”没有耶稣,我们无法逃脱永远灭亡之路;但借着耶稣,我们能坦然无惧地到上帝面前,回归受造本位(身份)。
因此,张大卫牧师的中心信息可归纳为“确认自己的身份与位置”。无论是患难时期、苦难时刻,还是在不得不保持社交距离的境况中,我们都要将之当作“属灵退修(retreat)”的机会,把自己的生命交在耶稣面前,通过话语和祷告反省自我。正如保罗在阿拉伯度过的三年中,他的生命方向与宣教神学都被确定——今天的我们也能借着孤独的时间,获得更深的上帝经历。
这一信息并非抽象空谈。张大卫牧师持续援引圣经章节,分享他对《罗马书》的研究与讲课资料,也强调每日默想《诗篇》的必要性,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南。同时,他也建议在家中如何向孩子传扬福音、一起读经——比如每天与家人一起朗读几章《诗篇》,然后互相分享等。
更进一步,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关注个人健康。因为灵魂与身体并非割裂,长时间待在家中仍要规律运动,操练自我约束与圣洁。从这些做法当中,我们才能为日后患难过后继续服事、传福音做好准备。
结论而言,张大卫牧师所说的“救恩与和解之路”,并非空洞的愿景,而是从《以赛亚书》到新约福音书,再到《罗马书》、《启示录》贯穿整本圣经的关键主题,同时也是耶稣基督亲自示范并赐予我们的生命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听见上帝的声音:“你是我的”(赛43:1),“你在我眼中是宝贵而尊贵的”(赛43:4),“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赛43:1)。一旦相信这声音,我们便属乎上帝,且在基督里重生,享受新的生命。
张大卫牧师称之为“和解”,即人因罪而中断的与上帝关系得以修复,并在内心得到真正的平安与喜乐。当它扩大到家庭、教会、社会层面,就展现了基督信仰在社会与历史中的意义。最终,让人人都能认识基督,在信心中经历救恩,并将荣耀归给上帝——这是张大卫牧师所期盼的“救恩与和解的最高目标”。
综合以上,他的讯息可整理如下:
- 患难会过去,但在患难中的生活态度很关键,信耶稣的人当以不同的方式生活。
- 通过更深研读圣经(尤其是《罗马书》、《诗篇》),来理解福音本质,离弃罪恶,追求圣洁。
- 作为藉着耶稣基督与上帝和好并得救的人,应恢复自己的身份与位置,并在世界中见证。
- 为了此目标,要维持灵与肉体的健康,善用家庭与教会共同体,彼此激励、传扬福音。
因此,“以色列啊,你不要惧怕,因为你是属我的”(赛43:1)这一上帝的宣告,“看哪,我将生命的道路和死亡的道路摆在你们面前”(耶21:8)的警醒,以及“这道离你不远,就在你口里,也在你心里”(罗10:8)的福音宣告,成为当代信徒不可或缺的呼吁。张大卫牧师不厌其烦地强调:我们面前的路是“生命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在患难中也能无惧,充满上帝的话语,对耶稣的救恩坚定不移,并享受与上帝和好的福分。
可见,张大卫牧师的信息最终指向一条真理:即使在患难中也“不惧怕”,更亲近上帝,用上帝的话语装备自己,藉着耶稣基督的救恩与和解,活出新生命。纵然这世代动荡不安,各种危机层出不穷,上帝却从未撤回“我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这一救恩应许。相反,越是艰难之时,我们越要省察自己,通过话语和祷告更加成熟,进而成为社会与他人面前的光和盐。这就是张大卫牧师一直以来传讲的福音核心,也是我们在患难时代最为需要的属灵指引。